浅论原始歌谣中的祝咒意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原始歌谣中的祝咒意识 内容摘要: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而诗歌最早以歌谣的形式出现,歌谣是各种文学的源头、鼻祖,是艺术的开端。原始歌谣的内容可谓无所不唱、无所不包,涵盖了祭祀礼仪、劳动生产、恋爱婚姻、娱乐活动、掠夺战争、日常伦理等诸多方面。但相比较之下不难发现,原始歌谣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内容蕴含着浓厚的祝咒意识。本文通过原始的生产劳动歌谣、婚姻爱情歌谣以及政治性歌谣,对其中的祝咒意识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原始歌谣 诗经 祝咒意识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的生活实践中,除了借助基本的语言进行沟通以外,还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的需要。于是他们试着发出一些参差不齐、抑扬顿挫,但有声无义的呼声,当人们在这种带有情感的的呼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便形成了早期的歌谣。关于歌谣,《毛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对歌谣诗乐舞一体的一种说明。原始社会在劳动中产生了音乐、舞蹈和诗歌,同时又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于是把共同参与歌舞时一种“群兴群力”的感受概念化,幻想当中有一种足以客服客观环境的力量,祝咒式的歌谣也随之产生。 一.生产劳动歌谣中的祝咒意识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民间歌谣就是劳动歌。这些初期的原始歌谣密切地配合着劳动,与生产劳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们的生产思维方式更加复杂化,由于无法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合理科学的解释,他们往往赋予自然现象以神话色彩。反映在歌谣中,则常常是对支配自然的无力,或作为超自然力加以乞求,由此便产生了一些表达原始劳动者企图避免自然力的危害、能够得到神灵帮助、希望庄稼丰收等愿望的歌谣。 如《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此歌谣以一种祈祷的口吻,希望土堤土埂能够安稳巩固,希望水能回归低洼之处,希望害虫不要危害庄稼,草木生长在泽薮之地,不要在田里乱长。它抒发了原始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 又如《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一篇命令旱魃北行的诗: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歌谣可能产生于大旱之年,“神”指旱魃。人们认为旱魃在作怪,于是举行求雨仪式,命令旱魃向北而行,把河渠修整好,让水流进来。这首简短的原始歌谣同样表达了人们渴望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 二.婚姻爱情歌谣中的祝咒意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歌谣始终是男女青年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是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以及恋爱观的体现。有些爱情歌谣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大胆地唱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婚姻的向往。有些歌谣更是试图冲破封建束缚,表达与心爱之人相结合的愿望,他们相信歌谣有助于征服自己所爱的异性。 如《诗经》中的《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将它解释为卫世子共伯遗孀共姜守贞不再嫁的誓词,因此《柏舟》在几千年中一直被认为是寡妇守节之词,并被赋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信条。而叶舒宪先生却认为,“这位抒情主人公一心相中了一位头发向两边分开的意中郎,却预感到此种无媒无礼之爱必然受到阻挠,于是以咒誓语言表达宁死不嫁他人的意志。其呼母叫天的强烈情感,完全符合咒术传统,却与‘温柔敦厚’诗教相距甚远。与其称之为情诗,不如视为超现实的爱情咒。”由此可见,人们将祝咒意识融入歌谣之中,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又如《齐风·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这是一名男子思念女子的情诗,每当日出东方,或月上梢头,“彼姝之子”的形象总不免在他心中盘桓,女子分明不在身边,男子却无法压抑爱的狂潮,不断重复着“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的想象。这种祈祷正是男子欲望的自我中心性投射,我们由此可以体会到男子渴望与女子幽会的激烈心情。 另外,叶舒宪先生也指出:《诗经》中,《卫风·木瓜》接连三次用“永以为好也”作结;《郑风·女曰鸡鸣》中说的“与子偕老”;《郑风·野有蔓草》写男主人公与“有美一人”邂逅相逢而如愿,最后祝曰“与子偕臧”;凡此种种,均可从咒术意义上去理解。 三.政治性歌谣中的祝咒意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虽有安居乐业、质朴本分的观念,但同时也有着不畏强权、反抗暴政的精神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歌谣成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强有力的武器,人们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