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票的几则传说故事.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银票的几则传说故事 打开文本图片集 ● 电视剧中的“大唐银票” 有一部名为《薛仁贵传奇》的电视剧,剧中的情节里有这样一幕:有人托王爷办事,王爷听后便装腔作势,办事人心中明白,就从上衣中一张又一张地往外掏东西,王爷斜眼一瞥,看差不多了,才半推半就应下……了解金融史的观众,看到此幕会大吃一惊!为什么拿出来的是银票呀?可屏幕上展现的那一沓确实是银票,清清楚楚,长方形,横写“庆和银号”,竖写“叁百两”,还盖着红色的四方形大印章,表示这是经过官家认可、能够流通的。对于这种穿越式的创作,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从秦朝一直到清朝,在我国交易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金属货币,铜质的,秦曰“半两”,汉称“五铢”;到唐朝开始,就有了“通宝”,明清开始,银两才成为与铜钱并行流通的金属货币。由于金属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重,买的东西多、贵,就得用车拉,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银票。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纸钞、银票,是到了我国北宋时期才出现的。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银票铺户”。存款人把铜钱交付给铺户,由铺户把存款人存放铜钱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存铜钱时,付给铺户一定的保管费,这就是“银票”最初的形式。后来,在流通过程中,“银票”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属性,银票铺户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明清以后,晋商、徽商兴起,民间贸易十分频繁。山西的“日昇昌”私营票号做起了汇兑的买卖,商人拿着银票就可以到日昇昌的各个票号换取银两,那是晋商最辉煌的时候,号称“汇通天下”,一直兴旺到清末民初(图1)。 所以说,唐朝人花钱,主要还是铜钱,银子都不怎么用,怎么会有银票呢? ● 清代京城“四恒”银票的故事 在清代,北京的银号业相当发达。北方的银号就是南方的钱庄,只是叫法不同,性质都是办理银钱业务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描写清代剧情的电视剧,动不动就掏出银票,有的甚至说明自己的银票是“四恒号”的。这说明清代银号开出的票据已经在市面上广为流传,起到了“私营银行钞票”的作用,而其中要数“四恒号”的银票信誉最好,流通最广。 北京的银号起源于清初的北京炉房,也即熔铸银两的作坊。后来金银首饰店也开始做起银钱生意,但在初期,只是兑换纹银。到了康熙年间,银号业务得到长足发展,除了放款业务外,也开始从事吸收存款的业务。清代,北京的银号多为山西人、河北人和浙江人所掌握。康熙六年(1667),北京就有了银号会馆——正乙祠。 北京的银号最著名的要数“四大恒”。“四大恒”指的是开设在原四牌楼的“恒利”“恒和”“恒兴”和“恒源”这四家大银号。这四家银号是联号,故称“四大恒”或“四恒号”。根据资料,“四大恒”是浙江镇海的郑世昌在康熙年间所建。由于“四大恒”名气大,清代的野史杂记多有所记载。如《清稗类钞》《旧京琐记》《梦蕉亭杂记》《道咸以朝野杂记》等书都有关于“四大恒”的资料。有的说:当年京师钱庄,首推“四大恒”,始于乾、嘉年间。有的说:“四大恒”的创办人及伙计多为浙江宁波与绍兴人氏。有不少书对“四大恒”的记述颇为详尽,包括它的组织、业务状况以及流传的故事。据记载,“四大恒”的业务有买卖金银、办理存款、放贷、代办“捐官”等事宜(图2)。 “四大恒”业务里还有一项代办“捐官”。当时代办“捐官”业务的柜台叫“捐柜”,这是“四大恒”的一项特色服务。清末时期的买官、卖官非常盛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清末讽刺小说对此多有所描述。清政府为了给国外赔款,而国库又十分空虚,于是就干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于是热衷买官的人趋之若鹜,都走“四大恒”的路子。 北京的银号后因战乱频繁纷纷倒闭,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对北京大肆抢掠,“四大恒”和“泰原”等银号也都被抢掠一空,无一幸免。这两家各损失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一蹶不振。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在其所著《梦蕉亭杂记》中写道:“东四牌楼著名钱铺‘四恒’首先歇业,‘四恒’均系甬商人经纪,开设京都已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也广,一旦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传说此事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據说她还下令调拨库银一百万两接济“四恒”。此说是否成立不得而知,但“四恒”的存亡确实影响巨大,直接影响整个北京的经济。尽管如此,北京的银号已经元气大伤,日益走向没落。此时西方列强在北京又办起了外资银行,清政府在洋务派推动下也办起了“大清银行”,北京老式银号业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了满清政府,“四大恒”更失去了依靠。北京的银号业一向以宗族关系为核心、地缘关系为纽带、封建统治为依托。这种经营方法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日益走向没落。据资料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