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来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茶文化的来源 《茶经》的作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 ; ”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造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已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 迁 20 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 ( 桀) 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 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 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 ; 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 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 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 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 向发展。 现在茶艺表演与宋代的“茶百戏”无论形式,内容均有所不同,现代茶艺表演的兴起也是进十几年内的事情,兴起的客观原因大致辞可分为三点: 其一是日本茶道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闪烁在世界文化圈中,世界各国对茶道一词,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虽然日本道源于中国,并融合了岛国的文化特征,但它作为独特的文化内容一直被世界所关注,学习茶道以培养人们的文化修养,融合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这一过程。 其二是中国改革的进程,提高了综合国力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国运兴盛的年代,人们丰衣足食后,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情况下,需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其三是台风东来,南风北渐的茶艺馆现象。 看了“中国茶文化的来源”的人还看了:

文档评论(0)

134****48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