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相 1.叶相 壮苗“驴耳朵”,旺苗“猪耳朵”,弱苗“”马耳朵 2.株型 追肥灌水时期不同,促进不同部位的生长,将形成不同的株型,早追肥灌水将促使中部叶片宽大,对提高亩穗数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但易群体郁闭,基部节间大。晚追肥灌水(拔节),上部叶片较大,群体较大时容易“头重脚轻”而发生倒伏。 扬花期基部第一节间小于5厘米,第二节间小于10厘米的麦田,一般不会发生倒伏。 3.心叶长度 在最上一片叶展平时,心叶伸出2-4厘米为壮苗,不足为弱苗,超过为旺苗。 高产田抽穗至成熟阶段的长势长相 穗层整齐一致,植株基部枯黄叶少,单茎保持3片绿叶,叶面积系数下降缓慢,茎杆富有弹性,不倒伏。蜡熟期后,植株正常落黄,茎杆呈现金黄色,而不是灰黄色。 总复习思考题 1、冬、春小麦生育特点有何差别? 2、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两个发育阶段的主导因素各是什么? 3、叶蘖同伸关系有何重要生产意义? 4、分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5、构成小麦产量的因素有哪几个?哪一个是构成小麦产量的基础? 6、小麦群体结构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7、简述小麦需求肥水的一般规律。 8、简述冬小麦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关键。 9、春小麦的生育特性和栽培要点有哪些? 小麦的产量构成分析及其相关设计 小麦产量=收获穗数x穗粒数x粒重 收获穗数=基本苗+(最高总茎数-基本苗)x分蘖成穗率=主茎穗数+分蘖穗数 穗数 在生产实践中,低产田要达到中产水平,中产水平要达到高产水平,基本都是通过提高收获穗数来实现,收获穗数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影响收获穗数的有:基本苗、分蘖数、分蘖成穗率。 (1)基本苗影响因素:播前准备工作、地力情况、播量、种子质量、气候等。 (2)影响分蘖数的:拔节前的田管、气候、营养状况、群体质量等。 (3)影响分蘖成穗率的有:栽培措施(播期、肥水等)、气候、群体质量、拔节期田管。 穗粒数 影响因素首先是小穗数,拔节时幼穗的小穗数已经确定,其次是可孕小花数,孕穗期是小花向可孕、不孕两极分化的时期(小麦肥水临界期),抽穗时可孕小花数已经确定。再次是扬花后15天内完成受精,子粒发育开始,最终决定可孕小花是否成为子粒。 粒重 灌浆前,每亩收获的子粒数已经确定,再就是攻粒重关。影响粒重的主要是:群体质量、肥水营养水平、气候等。后期群体单株绿叶保持LAI3-3.5,根系不早衰,对攻粒重有关键性的作用。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收获穗数达一定程度后的增加(中产-高产),会引起穗粒数与粒重的降低,穗粒数的过大,也会导致粒重的降低,超高产田(600公斤亩以上)就是很好处理三者关系的实践。 生产上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及生产实践来设计不同的产量构成因子的组合,以达到不同产量水平。实现“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实行生产的全程量化控制 产量因子设计示例 中低产田提高产量水平,设计的重点放在增加收获穗数上;高产田增加产量,在提高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和粒重。穗粒数与粒重的提高需要较好的地力基础,瘦地从提高穗数途径增产效果较好。比如达到500公斤产量有两种方案: 1.收获穗数40万/亩x穗粒数27.8 x45克/千粒=500公斤/亩 2.收获穗数55万/亩x穗粒数26 x35克/千粒=500公斤/亩 基本苗确定了如何确定播量 亩基本苗=亩播量(kg) x1000g /kg÷千粒重(g / 1000粒) x发芽率x种子净度x田间出苗率 其中种子千粒重、发芽率、种子净度均可测得,田间出苗率跟地力、墒情、温度、播种质量有关,一般适期播种的冬小麦为70-80%,春小麦为60-70%,根据生产实际也可以得到本地经验数字。 例:春小麦要达到30万/亩基本苗,千粒重为40克,发芽率为95%,种子净度为98%,田间出苗率为60%。播种量为: 30万/亩=亩播量(公斤) x 1000g /kg ÷40克 / 千粒x 95% x98% x60% 亩播量=21.5公斤 3、耗水系数 作物体形成一个单位(g、Kg)的干物质所需要消耗水分的单位(g、Kg)数。 4、耗水量 指单位面积(667M2或1hm2)上,作物一生所需要的总水量(mm或M3/ hm2) 小麦耗水量=播前土壤原有贮水量+生长期中的有效降水量+灌溉水的总量-收获时土壤中水分的贮存量 5、灌溉定额: 作物一生所需要灌溉水量的总和(M3、方); (二)麦田土壤水分供应的特点 从地表到深层大体上可分为三层: 1、活跃层(0~20 CM):位于耕作层 2、次活跃层(20~50 CM):指犁底层及心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拔节后其次生根对水分利用率较高; 3、贮存层(50~100 CM):属底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三)麦田灌溉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