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区楼及车库项目绿色施工措施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一、 绿色施工目标
遵循“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导则,争创“江苏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二、 管理措施
1、把环保指标以责任书的形式层层分解到有关分包单位和施工作业人员,列入承包合同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一支懂行善管的绿色施工、环保自我监控体系。项目经理是绿色施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自我监控体系的领导者和责任者。
2、总包项目部在安全管理部设置环保专职管理人员,组织检查监督各单位实施情况。总包项目部进行定期检查,同时根据现场实施情况安排专项检查,各分包单位进行配合检查和问题落实。
3、根据绿色建筑对施工过程评价的总体要求,绿色建筑施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环境保护;施工节能;施工节水;施工节材;施工节地。
4、要加强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声、废气的监测和监控工作。要与文明施工现场管理一起检查、考核、奖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粉尘、废气和污水的污染。
三、 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1、扬尘控制
⑴、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
⑵、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⑶、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
⑷、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⑸、在塔吊手臂上安装冲淋水管,用于人工降雨,达到降尘效果。
⑹、施工现场围挡应沿工地四周连续设置,不得留有缺口;围挡底部应封闭,不得有泥浆外泄。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
⑺、大门内侧设置车辆冲洗台,长度不小于8米,宽度不小于6米,四周设置排水沟,及二级沉淀池,排水沟与沉淀池相连,沉淀池大小满足冲洗要求,废水沉淀后二次使用。
⑻、现场配备压力不小于5MPa的高压冲洗设备,建立完善的车辆冲洗制度和车辆冲洗台账,并明确专人负责冲洗保洁,确保车辆不带泥出场。
2、噪音与振动控制
⑴、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
⑵、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3、光污染控制
⑴、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⑵、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
⑴、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
⑵、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5、土壤保护
⑴、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⑵、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6、建筑垃圾控制
⑴、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⑵、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⑶、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7、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⑴、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⑵、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四、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1、节材措施
⑴、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⑵、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⑶、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⑷、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⑸、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⑹、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⑺、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90%以上。
2、结构材料
⑴、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