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加强中医标准病名的透析.docx

(完整版)加强中医标准病名的透析.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 加强中医 标准病名 的透析 摘要:针对中医 病名 的现状,从历史和临床实践 的角度论证了病证结合是中医 诊断学 的精髓,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比较了中西医 病名 的异同,阐述必须坚持中医 病名,继承和发展中医 理论,规范中医 病名学术体系,推动中医 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医 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重要概念,是中医 学术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 临床不可缺少 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 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 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 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 病名,中医 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 “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 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 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 知识体系 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 诊断学 的精髓 中医 对疾病本质 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 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 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 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 的中医 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 学 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 认识疾病本质 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 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 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 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 的互补性,二者 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 对疾病本质 的认识在病位 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 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 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 病名融于中医 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 临床诊疗不可或缺 的内容,取消中医 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 认识疾病本质 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 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 临床必须使用中医 病名 就临床诊疗 的目标来说,中医 与西医 所针对 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 病名与西医 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 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 的不同,所导出 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 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 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 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 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 则都将其视作基本 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 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 学 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 学 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 对各组织器官 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 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 的命名诊断,西医 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 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 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 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 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 学 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 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 之特色。可见中医 病名与西医 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 病名 的对应关系是模糊 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 临床必须以中医 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 的中医 病名。中、西医 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 病名取代中医 病名。某些中医 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 病名 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 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 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 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 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 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 学 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 学 的优势。 3中医 病名诊断 的必要性 中医 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 有不少好 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 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 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 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

文档评论(0)

清风徐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建筑工程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30日上传了建筑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