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写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重点) 一、诗歌导入,激趣读文 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观点。 2.启发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相机板书:有好奇心爱思考) 3.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冯至,我们今天要学的《表里的生物》就是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和作者) 4.过渡:我们刚才通过诗歌对作者的童年作出的推测准确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二、联系课题,理清文意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是谁的表?表里怎么会有生物? 2.初读课文,联系标题,理清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疑问,交流答案。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尝试联系这些答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圈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①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许多天、此后、后来”。 ②启发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 预设:好奇——痛苦——高兴——愉快。 (3)引导概括: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 (1)组内成员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把字音读准。 (2)读生字并组词,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点。 (3)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相机明确字音字形。 ①字音方面:注意读准拟声词“嘀嗒”。 ②字形方面:注意“蟋蟀”的书写,特别是“蟀”右边“率”的书写,笔顺要正确。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总结“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小结:看来我们的推测很准确啊,冯至小时候真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大家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难点) 一、品读文句,交流感受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冯至的《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1:从“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不许小孩子动”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我”特别喜欢思考。 预设2:从“蝎子是多么丑恶……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我”特别爱问问题。 3.提问: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4.追问: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预设2:“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5.启发思考: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 6.小结: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二、结合事例,表达观点 1.学生批画相关语句,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进一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几次提问感受“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3.引导学生从“我”的想法中感受“我”的天真烂漫——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4.指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第9~16自然段,还原对话情境,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为什么呢?”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 5.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感受“我”内心的好奇。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教师相机提示

文档评论(0)

155****63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人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次评为教学先进,教学能手。教研科研能力较强,多次主持完成省市课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