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5000字.docx

如何确定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5000字.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确定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5000字 一、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证明路径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左,集资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 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集资诈骗罪是典型的目的犯,对目的的正确理解是其研究的首要 任务。非法占有目的是集资诈骗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证明这一主观心理活动有两种路径: 获取行为人供述和进行司法推定。 (-)行为人供述 在证明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方面,行为人供述是唯一直接证明其非法占有目的证 拯种类。也就是说,除了行为人的供述,英他的证据只能间接且不确切地证明行为人的非法 占有目的。在司法活动中,司法机关倾向于相信和依赖行为人供述,这导致在认泄行为人主 观罪过时有诸多困难:其一,集资诈骗罪是高智商犯罪,行为人通常具有较髙的反侦査能力, 获取行为人供述绝非易事。其二,过于相信行为人供述,主观目的的证明会随着行为人的供 述转移,容易忽视客观事实,陷入主观归罪。其三,由于行为人供述对证明非法占有目的意 义重大,司法机关通过刑讯逼供获取供述可能会存在,应通过制度来消弭这种冲动。 (二)司法推立 ”非法占有的目的虽然是主观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凭借行为人的口供才能认定。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可以通过外化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但客观事实和主观心理活动之间始 终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必须搭建一座跨越这条鸿沟的桥梁,这座桥梁就 是司法推泄。推泄是英美法系运用的一种证据制度,是"从被告已经实施了违禁行为的事实 中,推断岀被告是自觉犯罪或具有犯罪意图,如果被告未作任何辩解,推断通常成立。"推 龙不是主观臆断,是根据客观事实推导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客观事实正是检验行为人心理状 态的根据:”通过运用证据而得出结论与通过推定而得出结论这种手段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一 种程度上的区别".推左包括法律推定和事实推泄。在这里,主要是事实推定,所谓事实推左 是指根据证明某一已知事实的存在而认立推左事实的存在。司法推定的法律实质就在于改变 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用证据直接证明犯罪事实的做法,当不存在宜接证据或者仅凭直接证据 不足以证明待证事实时,通过间接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待证 事实为貞?的结论。因而,司法推泄可以改变用直接证据证明犯罪待证要素的做法,使犯罪构 成中某些无法通过直接证据加以证明的要素得到确认,成为能够证明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 主要手段。 二、现有推定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法律梳理与评析 在集资诈骗犯罪中,查证和认左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司法机关面临的难题。为 此,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三个司法解释,通过列举若干行为表现方式来推左行为人具备非法 占有的主观目的。 (―)1996年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6年12月作出《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 解释》(以下简称1996年解释),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构 成集资诈骗罪。该解释列出了四种应当认泄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 资”的具体行为。该解释第(2)、(3)、(4)项的规定都以”无法返还"这一事实来推左行为人 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思路是以行为为出发点,由果推因,推断犯罪目的,并非对目的直 接认左。这种因果溯源的推理模式在部分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在“无法返还”的情况下,情况 则比较复杂。 1 ?无法返还集资款的事实不能必然地推导出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二者之间不 具有髙度盖然性的联系。行为人可能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客观上确实无法返回集资款, 而非主观上不愿归还。 2?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往往演变为以实际是否归还作为认宦根据,从而 架空了主观要件的功能和价值。结果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可以作为推测行为人心理态度的一 种根据,但仅仅根据无法返还这一事实本身推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会混淆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且有客观归罪之嫌。 3?根据该解释规左,行为人挥霍集资款或者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在 无法返还的情况下,才可以认左苴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就是说,只要行为人最终能够顺利 返还,即使在获取集资款后挥霍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也应否泄英非法占有的目的。很明显 这种推理不能使人信服,过于关注结果价值将达不到刑事诉讼法"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也违背了疑罪从无的刑法价值理念。 (二)2001年纪要 最髙人民法院在2001年1月《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 简称2001年纪要),相较1996年解释有很大进步: 纪要去掉了"无法返还"的表述,修正了该解释的不合理内容。丰富了基础事实, 即从三类具体的基础事实发展到了六类。 改变了 1996年解释过于浓重的单纯直接以客观来左罪的方法,明确规定了推圮 的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

文档评论(0)

4977212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