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罗家伦_名人故事.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 11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我的父亲罗家伦 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几个字符勾勒出罗家伦的一生: “五四运动”的 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 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 10 年掌权者。 北大的罗家伦 父亲是浙江绍兴人, 1897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 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上海出版的新书报, 并在传教士开设的夜校补习英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15 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因国学功底很深,同学们戏称 他“孔夫子”。1917年夏天, 20岁的父亲投考北京大学,主修外文。 父亲到北大读书那一年,正好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父亲曾回忆, 当时北大有两个地方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场所, 一是汉花园北大一院二 层楼上国文教员休息室, 钱玄同等时常在那里; 另一个是一层楼的图 书馆主任室, 也就是李大钊的办公室。“在这两个地方, 无师生之别, 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 大家到来大家就辩, 大家提出问题来互相 问难。大约每天到了下午 3时以后,这两个房间人是满的。 ” 父亲与胡适先生持续一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也从北大开始。 胡适从 美国回北大后, 一开始并没有教授哲学, 可能先兼了一段父亲所在的 外文系的课。 1918 年,父亲与胡适一起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 “ADoll'sHouse ”(《玩偶之家》),“五四”之前在《新青年》 上发表, 从后来很多人的回忆可以看出, 这部戏对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冲击非常 之大。 “五四”那天散发的唯一一份印刷品《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是父 亲起草的。 1919年 5月 4日那天上午,父亲从外面赶回北大时,一 位同学说:“今天的运动,不可没有宣言。 ”北京八校公推北大起草, 北大同学又推举父亲来写。当时时间紧迫,不容推辞,父亲就站在一 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宣言。宣言虽然只有 180 字,却写得大气磅礴, 极富号召力。特别是最后那几句: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 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 呀!”现在读起来还让人心潮澎湃。 1919年 5月 26日,父亲以“毅”为笔名,在《每周评论》第 23期 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 动”这一概念。从此, “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 31 岁的清华校长 1920 年秋,父亲从北大外文系毕业,正好赶上企业家穆藕初捐出 5 万银元给北大设立奖学基金,父亲与康白情、段锡朋等 5 位同学,被 校长蔡元培选中, 推荐出国留学。 这 5 位优秀的北大学生出国留学在 当时也较为引人注目,一家报纸将此比作晚清朝廷派出考察宪政的 “五大臣出洋”。历届得到穆氏奖学金资助的北大学生,后来在不同 的领域都各有建树。 父亲去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 不久又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 历史与哲学,实现了拜在杜威教授门下的心愿。 1923 年,穆氏企业 破产,父亲的奖学金被迫中止。这年秋季,在结束了三年的留美生涯 后,父亲带着《思想自由史》的译文和《科学与玄学》的书稿,前往 刚刚结束了“一战”、物价较低的德国。 穆氏企业破产后,父亲一度以译稿补贴生活,但仍然陷于拮据。又是 在蔡元培先生引荐下, 商务印书馆监理张元济先生借给父亲 1500 元, 让父亲完成了在英、 法最后一年的学习研究。 父亲对张元济先生一直 心存感激, 回国后多次要还这笔钱均被张先生拒绝, 直到有一次以祝 寿的名义还了张先生 1000 元钱,张先生才勉强接受。 1926 年,游学欧美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国。他曾在东南大学任过教, 后来出任战地政务委员会教育处长。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 中国,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迅速北上,任清华大学 校长,那一年父亲只有 31 岁。父亲到任时正赶上暑假招生,他便在 招生启事上写上“男女兼收” 。于是,清华迎来了清华史上第一批女 学生。 父亲到清华,便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重新聘任教师。当时,清华大 学教授水平参差不齐, 50名教授中,父亲只续聘了 18 人,另行增聘 的近 30 名教师中,毕业于清华的仅占三分之一,来自金陵大学、东 南大学的一批化学、 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助教进入清华担任讲师, 由此 奠定了清华实验科学的雄厚根基。 同时,一些有北大背景的文科教授 也相继应聘,父亲的同学杨振声、冯友兰等还担任了教务长、学院院 长等职务。此举在当时曾招来“清华要与北大合并”的恶意谣言,但 父亲对此毫不在意,他说: “我只抱发扬学术的目的,不知有所谓学 校派别。” 父亲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 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 “清华学校”, 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 1932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 辞职。尽管如此,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

文档评论(0)

yilinsha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