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研习第4次作业 解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旷涵潇 1401212652 民法案例研习第四次作业 第一部分 乙与丁之间的法律关系 壹、乙对丁的请求权 一、《物权法》第34条上的请求权 (一)请求权的发生 《物权法》第34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依其文义以及学说上的通常见解,其构成要件包括:(一)请求人为物权人(但不包括那些不含有占有权能的物权,如抵押权);(二)相对人是无权占有人。以下分别分析这两个要件是否满足。 1.请求人为物权人 (1)自行车最初的所有权归属 根据案情可知,该自行车是乙在一年前以3000元购置的新车,此时若作为二手车出售,也能以2000元左右的价格售出。当自行车销售商将该车卖给乙,完成交付之时,乙成为这辆自行车的所有权人。 (2)甲骑走自行车能否取得物权 本案中所述的甲盗窃事件发生当日,即乙买车一年后,乙将自行车临时停在路边而忘记上锁,乙完全没有抛弃该自行车所有权的意思表示。乙虽然已经不在自行车的旁边,但乙仍可以随时回来实现对自行车的控制,可以说乙并没有丧失对自行车的控制权,该自行车此时还不属于遗失物。 甲路过发现后为逃脱方便而骑走自行车,使自行车脱离了所有权人乙的控制范围,侵犯了乙对自行车的所有权。甲对自行车的占有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和原因,属于无权占有。甲不能取得物权,自行车的所有权仍然属于乙。 乙因为甲的行为而丧失了对自行车的占有,此时的自行车对乙而言是占有脱离物。占有脱离物是指非基于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如遗失物、盗窃物、抢劫物等。[[] [] 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0页。 (3)丙发现自行车能否取得物权 甲骑走自行车后撞上大树,导致自行车受损不能骑行,于是扔进湖里,甲的这一行为表明他放弃了对自行车的无权占有。而且他作为无权占有人,对自行车根本没有处分权,无论他把车遗弃在何处,自行车的所有权人都不发生变化,乙依然是物权人。 虽然甲将车扔进了湖里,但这个自行车并不是无主动产,后来发现自行车的丙也不能通过先占来获得自行车的所有权,不能发生原始取得的法律效果。 先占是指占有人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事实。[[] 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在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现行法中,甚至物权法起草过程中的诸次审议稿中,均未对先占制度作出规定;但是以先占的方式取得无主物的所有权,乃古今中外皆予承认的所有权取得方式,国外立法上也多对此有所规定。 [] 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7页。 [] 参见刘保玉:《刍议物权法草案中所有权取得的若干规定及其完善》,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1期;刘云生:《民法典设立先占取得制度之必要性与可能性透视》,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3期。 (4)丁从丙处买自行车能否取得物权 前面已经分析了,在丙发现自行车之后,转卖给丁之前,丙并没有取得自行车的所有权,所有权仍然归于乙。在此应进一步检索,乙是否会因某种事由而丧失其所有权。本案中丁从丙处买自行车是否发生物权变动,应考察物权行为——交付的效力,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所有权发生变动的原因。 ①《物权法》第23条规定的动产所有权变动 《物权法》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条规定的是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 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法律行为,在德国法系国家被称为物权行为。萨维尼认为:以履行买卖合同或其他以所有权转移的合同为目的的交付,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事实的履行行为,而是一个特别的以所有权转移为目的的“物权契约”。在基于买卖契约而发生的物权交易中,同时包含两种法律行为,即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物权契约),而且后者的效力不受前者的影响。根据萨维尼的论述,可以得出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交付是一个独立的契约;第二,交付中的意思表示是独立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与当事人在原因行为中的意思表示性质不同;第三,变动物权的意思表示必须具有外在的形式(公示性形式要件);第四,交付引起的物权变动之效果不受原因行为效力的影响。[[] 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264页。]我国学界对是否接受物权行为理论争论了很长时间,目前学界通常普遍承认了物权行为应与债权行为相分离,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相分离,即承认了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但是,对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否承认与接受还有探讨的空间。有学者认为,在物权行为理论问题讨论还没有完全清晰之前,立法者不应对此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最好是采用一种模糊的立场。 [] 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264页。

文档评论(0)

today-is-pqsczl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