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两课时).docx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两课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两课时)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示例2(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

文档评论(0)

150****03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