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研修,落实“语用”.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滚动研修;实践“语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 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中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与十年前的《全日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有了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 我们逐渐认识到片面的“语用” 显得“骨感”一一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们会关注语言形式和 语文现象,探寻作者的言语奥秘,却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仅仅止于语言概念的掌握, 而忽视表达效果的体味,表达内容的借鉴。如何使“语用”丰满起来呢? 合肥市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开展的 “滚动式多人多轮研修” 给我们的“语用”实践活动提 供了范式。这种研修方式即所有研究者在前一位老师执教的基础上, 围绕研究的主题,依据 量表直接对话、碰撞智慧、师师互动,后几轮上课的老师经过留精华、 弃糟粕的修枝剪叶的 过程,逐步呈现出理想的“语用”课堂状态。 在我跟踪听课的三轮滚动六位教师所上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李时珍夜宿古寺》这 两篇课文中,老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形成“语用”的实践策略,促进实践上升为 理念。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我国 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滚动式多人多轮研修”过程中,第一位上课的刘晓娟老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 课文时,凸显了自己字词教学扎实的基本功。她在教学生字“榛”和多音字“兴”时,要求 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记住生字的型,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识字、学词方法,记忆生字新词。 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栋树……几百里连成 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树多的词语“数不清”“海洋”“几百里 连成一片”并说出省略号的意义。当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她又引导学生如何做到长句短读, 让学生徜徉在小兴安岭的林海中。 而第二位上课的陆晶晶老师则在刘晓娟老师执教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娴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紧扣三维目标, 打破课文结构,抓住 重点句段学习,突出知识与技能训练。如课文一开始,教师出示一组词语“冰雪消融、落叶 纷飞、溪水淙淙、白雪皑皑、枝繁叶茂、层林尽染、万木葱茏、银装素裹”让学生先接力读, 再分别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春、 夏、秋、冬的美景。这里,学生既可以说课文中的春、 夏、秋、 冬的美景,也可以说自己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当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美 景时,教师又随手点出这些不同季节的美景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实实在在地呈 现在自己的眼前。 陆老师还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 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 方法,重视学生获得知识过程和思维过程的引导。 当第三位老师陶玲玲执教 《美丽的小兴安 岭》时,又另辟蹊径,注重了读写结合。进行词语教学时,在认读词语的基础上,出示了填 词训练“我会说:’又松又软的( ),又肥又厚的( ),又()又()的()’ 和’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比喻布满的没有空隙(),形容树林茂盛而葱郁 (), 不流空隙或出口( ),景色美丽吸引人( )’”要求学生依据词语的意思寻找课文中的 词语,并发现AABB叠词的妙用。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 又出示这样的填空练习:“小 鹿在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要求学生 既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填,也可以用课外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填,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 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合肥市卫岗小学的束夏梅老师在教 《李时珍 夜宿古寺》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消暑解热,生嚼 涎滑,生嚼无涎”等词语,让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中明白作者是紧扣 “宿”字抓事件的“吃、 住、行”描写,帮助学生厘清“夜宿”的先后顺序,并相机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让学生用“首 先……接着……最后……” 来简要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最后师根据板书小结: 按 照夜宿的顺序,首先决定住处,接着解决饮食,最后是对修订《本草纲目》的专心研究。夜 宿故事线索清晰明了。 巧妙地引导学生搞清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读写结合 的阅读教学方式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展开。明老师在教学 《李时珍夜宿古寺》 时,更注 重以生为本,加强合作学习,突出学法指导。她在布置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说说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