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民国时期苏俄作家皮利尼亚克在中国的接受.docxVIP

论民国时期苏俄作家皮利尼亚克在中国的接受.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国时期苏俄作家皮利尼亚克在中国的接受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报刊上,我们可以读到必尔涅克、毕勒涅克、比尔尼克、毕力涅克、碧尼亚克、皮涅克、皮里涅克、比理涅克的人名。经笔者考证,这些名字实为苏俄作家皮利尼亚克(Б.Α.Пильняк,1894-1938)不同的中文译名而已。 1926年,皮利尼亚克从日本来到上海,与蒋光慈、田汉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交往如今已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在了解国内皮利尼亚克研究成果时,笔者发现,对于皮利尼亚克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目前学界持有如下两个值得商榷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最早介绍皮利尼亚克的人是鲁迅、任国桢。“据鲁迅一九二六年七月写的《马上日记之二》中所记,在鲁迅作序、任国桢译的《苏俄的文艺论战》里提到过皮涅克;而在一九二九年十月写的《〈苦蓬〉译后记》中说到皮涅克是‘同路人’,这些可能是中国最早介绍皮涅克的事了。”(丁言昭:《田汉与皮涅克》,《上海戏剧》1984年第1期)后来这一观点被人援引,如“皮利尼亚克的名字在中国最早出现是在任国桢编译的《苏俄的文艺论战》中”(孙海英:《“你独自看穿了一切……”——论皮利尼亚克的创作个性》,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王芗崎的《俄罗斯作家皮利尼亚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林区教学》2021年第9期)也持相同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皮利尼亚克的“作品于1928年传入中国。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的《新俄短篇小说集》中收入他的《皮短衫》一作,译者为叶灵凤”(陈建华:《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你独自看穿了一切……”——论皮利尼亚克的创作个性》一文,附皮利尼亚克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目录。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悖翻译史实。在此,本文从生平事略和作品译介的角度出发,对民国时期皮利尼亚克在中国的接受作一考述。 从民国时期的翻译史料看,1923年,皮利尼亚克的名字已经传入我国。是年12月10日,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14卷第12号“海外文坛消息”栏,发表了《苏俄的三个小说家》。文中,他介绍了1917年至1920年俄国文坛状况,称这三年出版的作品微不足道,几乎至奄奄一息的地步。那时,俄国局势十分混乱。以蒲宁、阿·托尔斯泰、库普林、梅列日科夫斯基、索洛古勃为代表的旧俄作家纷纷远离俄国,留下来的作家则苟延残喘,无法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1921年至1922年,俄国出版了一些新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日渐丰盛。沈雁冰认为,必而尼克·伏笳(Boris Pilniak-Vogau)、伊凡诺夫(Vsievolod Ivanoff)和李淀(Vladimir Lidin)是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沈雁冰笔下的“必而尼克·伏笳(Boris Pilniak- Vogau)”,就是我们今天通译的鲍里斯·皮利尼亚克。“沃高”是其原姓,俄文为“Вогау”。沈雁冰阐述了他们的作品的题材、政治态度和艺术风格,指出:“必而尼克的作品的范围更大,心理的描写更深入,题目更复杂。各时代的冲突,在他作品里表现出来。他是属于讨厌的唯美派,但的确是个伟大的天才;他看着俄国的惊人的大革命有些害怕,但又莫名其妙的赞叹着。他这个常常厌倦生活平淡的颓废派的全灵魂,实在已被大革命的悲壮热烈的行动所鼓舞,每句话都带着新的勇气了。这在他的《熊年》(1922年出版)、《母牛麦》(同年出版)、《苹果李盛》(同年出版)里都可以看见。” 皮利尼亚克是1926年来到中国,但究竟是在何月何日?据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蒋光慈在《文学周报》1926年第232期发表的《介绍来华游历之苏俄文学家皮涅克》所言,“他来上海已经快一个礼拜了,除开我与他玩了几次,考察一下上海的生活,其余的人几乎全都不知道,报纸上至今也没看见他的名字”。文末,他称该文写于“六月二十七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皮利尼亚克是在1926年6月21或22日抵达上海的。蒋光慈指出,皮利尼亚克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很著名的天才作家,来上海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的民众生活,与中国文学家见面,并将在中国的印象写出来,报告给苏联民众。次年,蒋光慈在《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发表的《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对《荒年》和《第三都城》两部小说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评析,并说皮利尼亚克年轻有为,有不可限量的将来,因此希望他为革命同伴者和表现者能够努力下去。 在上海期间,皮利尼亚克在蒋光慈的陪伴和翻译下,参与电影《到民间去》的拍摄,接触了许多中国文学界、艺术界人士,诸如田汉、唐槐秋、李金发等人。据1926年7月5日《申报》刊登的《文学周报社欢迎北欧文学家皮涅克》报道,是日下午,文学周报社在东亚酒楼举行宴会,欢迎从日本而来的皮涅克。接着,该报直接援引《介绍来华游历之苏俄文学家皮涅克》介绍皮利尼亚克生平和著作的文字。1927年2月10日,《申报》刊登鹏的《小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