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作文学案 命题作文“静”讲评及例文.docx

高三语文:高考作文学案 命题作文“静”讲评及例文.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高考作文学案 命题作文“静”讲评及例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作文学案 命题作文“静”讲评及例文   教学目标:作文审题中掌握“化大为小”的方法,迅速打开文章的思路。   教学设想:   作文教学主要贯穿两条线——思维与语言。“静”这篇作文讲评主要突出思维训练。这是一篇独词类作文,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XX年上海卷“杂”、北京卷“转折”,XX年上海卷“忙”、北京卷“包容”,XX年江西卷“脸”、广东卷“纪念”,XX年辽宁卷“肩膀”、天津卷“愿景”、安徽卷“读”、四川卷“问”等。独词类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化大为小”迅速有效的打开文章的思路?这也是我们本次作文讲评的重点。以期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材料   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静是一种品德,是三省吾身后的人生独悟;静,是一种修为 ,是潮期潮落后的生活本真。静是一种享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默契下的和谐安详。   请以“静”为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二、审题:   命题作文有的直接给出题目,有的前面还有一段提示性的话语。提示语的作用无非两个,一是提示性,一是限制性。我们看这个提示语,主要起什么作用。限制性在哪?提示我们写作的几个角度?静是一种品德,静是一种修为,静是一种享受。可以找一个自己熟悉有话可说的角度去写。   这篇以“静”为题的命题作文,题目相当宽泛,给了我们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正因为题目太宽泛了,我们不少同学感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感觉有浑身力气却如同打在了棉花上,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面对这种独词性的命题作文,如何迅速有效地打开文章的思路?今天老师教大家一招“化功大法”——化大为小。   三、“化大为小”三招:   1、组词法:围绕“静”,我们可以列出“安静、冷静、宁静、寂静、平静、幽静”等一些常见的词语,写作时就可以围绕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展开。组词法主要针对概念过于宽泛笼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组词之后再结合现实,把短语扩展成句子。如“宁静”大自然的宁静、心灵的宁静、宁静也是一种美、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等等。   大自然的宁静,却隐藏着勃勃的生机。种子在悄悄发芽,花儿在潜滋暗长;小熊在地洞里熟睡,蚕蛹在丝被里变化,大地的诗歌啊,从来就不会停下。   心灵的宁静。人需要宁静,身体的需要,也是心灵的需要。洗去尘世的喧哗,来一次心灵的洗涤,不让心灵蒙上太多的灰尘而老化。   宁静也是一种美,不喧哗、不耀眼、却如海一般平静、深远,是美的升华。   静中蓄势,蓄势待发,你做好准备了没有?   学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有人总是停留在学习的表象,没有感受到学习如一道风景,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2、提问法:什么是静,为什么要静,静有什么好处,如何能作到静,可以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如:静能生慧、静水深流、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人生目标明确,才能静;人生追求专注,才能静;人生淡泊名利,才能静。静心静悟,智慧在静中孕育,思想在静中放飞,生命在静中升华。   3对比法:可以将静与动结合起来,重点阐明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如静若处子,动如脱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制动等。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世界顶级美术大赛,主题是“静”大部分画家画的是休闲时的海滩景象,平静的海面,和煦的阳光。但夺冠的是一幅令一般人看到了都不敢相信的画。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狂风怒吼、波涛汹涌,好像要吞噬身后的那座山.而那座大山上的树也被吹得东倒西歪。但细心的人才能看见那座山头上伫立着一株让人感觉宁静的青草。   四、归结:   动与静总是相生相成的。动到极至,就是静到极至;能否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最最具有震憾力的东西,

文档评论(0)

135****1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