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docxVIP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在“重返80年代”的学术研究中,王蒙、陆文夫、高晓声、邓友梅这一代作家(“归来者”)的意义无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其说是研究者们的局限,毋宁说是陆文夫们在文学史进程中的尴尬位置所致。这一代作家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崭露头角,几经起落,所以有“重放的鲜花”。“鲜花”之“重放”,不仅是对他们被否定的作品再肯定,也是他们创作生命的再次勃发。“新时期文学”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他们创作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这个时期的作品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新时期文学”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与此同时,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80年代迅速崛起,其中一些作家仍然是当下文学界的主力,在这个意义上,陆文夫们又是“新时期文学”进程中“过渡”的一代。像王蒙这样保持创作活力至今的作家,在他们这一代人中是极个别的,这是另外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2021年陆文夫辞世十周年时,我用陆文夫一篇散文的篇名“梦中的天地”来命名纪念他的活动。在举办这次活动之前,有人编选了陆文夫作品,以纪念陆文夫逝世十周年,但某出版社认为现在知道陆文夫的人已经不多了,出版陆文夫的作品有些困难。我听闻之后,感慨系之。此事无疑反映了当下文学市场的状况,但不是对陆文夫文学价值的判断。文学和苏州都是陆文夫“梦中的天地”。这“梦中的天地”是否有阐释空间,完全取决于陆文夫能否留下让我们讨论的经典之作。——这是我们今天讨论陆文夫和他们这一代人的关键所在。 陆文夫已经往生十余年。他最为活跃的80年代也被逐渐历史化处理。因而,我们能够更从容地讨论陆文夫和他所处的时代,讨论作为文学遗产的陆文夫的成就和局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承担了江苏省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的一项任务,负责编选《陆文夫研究资料》,有机会重读了陆文夫的作品,重读和补读了研究陆文夫的论著。可以说,批评界关于陆文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本《陆文夫研究资料》已经出版,我在讨论陆文夫的创作时,不再广泛征引这些研究成果,也不对陆文夫作品再做“文本细读”,而是侧重表达我对陆文夫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重要环节的理解。 一 我们既往在论述陆文夫和他们这一代作家时,往往采用五六十年代加八九十年代的方法,先提及他们在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其中一些作家在60年代没有写作和发表的机会),再重点讨论他们在八九十年代尤其是80年代的作品。这里的问题是,五六十年代在陆文夫和他们这一代作家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陆文夫在1956年3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荣誉》,收入包括《荣誉》在内的八篇短篇小说。《荣誉》完稿于1954年12月,发表于《文艺月报》1955年第2期,也就是在这一年,陆文夫创作了《小巷深处》,在1956年第10期《萌芽》发表。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读陆文夫的作品》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两篇写作时间相隔不长的短篇小说的差异:“最鲜明的对照是《荣誉》和《小巷深处》。后者写于1956年10月,即在《荣誉》一年以后,可是他比《荣誉》倒退了好多步。无论从题材、文学语言看来,《小巷深处》的格调都不高,特别是主角(也是个女工)的思想意识有着相当浓厚的小资产阶级色彩。就这一点而言,它比《荣誉》集八篇的任何一篇都后退了一步。” 1964年写作此文的茅盾先生对《小巷深处》的贬抑,并不来自他个人的偏见,而是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可见,在特定的时期,即便是茅盾先生也难以避免时代的限制和局限。我在阅读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时,深刻体会到了批评家把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创造的艰难。但茅盾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背景中能如此肯定陆文夫的《荣誉》集,特别是肯定陆文夫在60年代初期的创作,这对“探求者”案之后的陆文夫(从知识分子、专業作家转而成为钳工和业余作家)无疑是种保护,尽管茅盾先生的肯定并不能阻止陆文夫之后遭遇到的批判。——我们如果简单地把当年被批评的加以肯定,被肯定的加以否定,在方法上无疑会失之简单。 在论及陆文夫“文革”之前的创作时,我重视茅盾先生的《读陆文夫的作品》,是这篇文章在对陆文夫50年代和60年代两个阶段创作的评价分析中,呈现了陆文夫创作的基本脉络,以及他整个创作道路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茅盾将50年代的方巧珍和60年代的葛师傅进行了比较:“葛师傅的先踌躇而后毅然敢为,没有夹杂丝毫的个人打算,处处以国家为重。方巧珍的思想斗争中却夹杂着个人打算,虽然她终于坚定了正确的立场。两个同是先进人物,然而其思想品质的深度不同。葛师傅比方巧珍更高一步。”这里涉及的问题是,文学如何在解决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中塑造“生龙活虎般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茅盾语),葛师傅是作为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的。 陆文夫在《雨花》1963年第7期“关于如何创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讨论”专栏中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