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4-08痢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1/2/12 * 痢疾源流 本病《内经》中称为“赤沃”、“肠游”,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难经.五十七难》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汉代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不但制定了治疗热痢的白头翁汤,而且还提出了“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的虚寒久痢主方。《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病候,并在病机方面提出“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人大肠故也”,强调了热毒致病。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本病在隋唐以前还有称为“大瘕泄”、“滞下”者。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能互相传染,普遍流行而称“时疫痢”,如朱丹溪日:“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金代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至今仍属治痢之常法。 2021/2/12 * 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治疗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李士材《医宗必读·痢疾》云:“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在治疗上,《医宗必读·痢疾》指出:“至于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清代喻昌《医门法律·痢疾门》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以活人败毒散治之。李用粹《证治汇补·痢疾》认为:“无积不成痢”,并详尽提出了辨寒热、辨虚实、辨五色等,书中对休息痢的认识颇为深刻,认为“屡发屡止,经年不愈,名日休息。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所致。亦有调理失宜,亦有过服寒凉,亦有元气下陷,亦有肾虚不固,均能患此”。 2021/2/12 *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2021/2/12 * 知识链接 刘河间 刘河间(约1 120_一1200),即刘完素,金代医学家,字守真,河北河问人,故人称刘河问,自号通玄居(处)士。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刘完素自幼耽嗜医书,对《素问》爱不释手,造诣颇深。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运气要旨论》等多种。 刘河间潜心研究《内经》及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并结合临床实际,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深研病机十九条,发现六气为病中缺少燥淫,因而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内经》六气病机得为全璧。 刘河间医学成就巨大,对于痢疾的治疗,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从治疗角度说明痢疾发病与气血壅滞相关。并创芍药汤下血调气,为治痢之正法。 2021/2/12 * 【病因病机】 痢疾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损及脾胃与肠而致。由于邪气客于大肠,与气血搏结,肠道脂膜血络受伤,传导失司,而致下痢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之症。 2021/2/12 * (一)病因 1.外感时疫邪毒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人处湿热熏蒸之中,若起居不慎,劳作不休,湿热之邪,侵及肠道,气血与暑湿毒邪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为湿热痢。 2.内伤饮食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者,酿生湿热,或在夏秋季节内外湿热交蒸,再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湿热蕴结肠腑,则成湿热痢或疫毒痢。若其人平素恣食生冷,伤及脾胃,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寒湿壅塞肠中,与气血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寒湿痢。 2021/2/12 * (二)病机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胃、脾、肾关系密切。其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素体阳盛者,易感受湿热,或感受湿邪后,湿从热化;素体阳虚者,易感受寒湿,或感受湿邪后,湿从寒化。湿热、寒湿、疫毒、食积等邪气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瘀滞,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下痢赤白脓血;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2021/2/12 * 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且演变多端。暴痢多属实证。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或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或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胃气逆而不降,噤日不纳者皆属于实证、热证;寒湿阴邪所致者为寒证。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如湿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则胃不纳食,而成为噤口痢;如

文档评论(0)

微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