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应试篇 )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管理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朝,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
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子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
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察举 ]汉代选拔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
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
茂才等。
[征辟 ]汉代选拔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
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
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
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
虚作假。
[童子试 ]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
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
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
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也
称大比。主考一般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
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秀才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
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
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在四月份举行。皇
帝委派大臣主管考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
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
及第又叫“登科” 。
[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
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
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
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左右,其余都是经殿试而被赐
状元称号的。
[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
生。
[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
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
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
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
固定的格式, 规定由破题、 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
格的限定。
[金榜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 揭晓名次的布告,
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
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庠序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
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
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
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
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
于此,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
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
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
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
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
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
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睢阳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
曾培养了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
们被称为“东林党人” 。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
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
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
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 附生、廪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