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教案2新人教版.pdfVIP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教案2新人教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净沙·秋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的内容。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2.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学的感情,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四时之景美不胜收,许多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写下了数不清的诗文,如:(学生举例背诵)。马致 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体会到了秋之悲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几首写四季景色的元曲。 作者介 绍 : 白朴( 1226—约 1306 ),元代散曲作家、词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燠州(现在山西省河曲县 人),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 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 ,过上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 诗酒为乐。 二、反复诵读, 整体导知 天净沙①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④影下⑤。青山绿水,白草红叶⑥黄花⑦。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 过。⑤ 飞鸿:天空中的大雁。 1. 教师范读诗歌。 2. 学生仿读,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 么的孤寂,那么的 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 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 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秋景啊! 三、欣赏导知 1. 欣赏画面: 在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幅图画,色彩明暗对比鲜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 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 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 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 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 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 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 2. 体会意境: 学生诵读体会意境。 1 布景巧妙: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 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用字精准: “枯,老,昏,古,瘦, 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 泣 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 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 不明其意也。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 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 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 ?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 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 点飞鸿”,与李白 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 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 ,却希望自己像一 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

文档评论(0)

本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