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老地名里承载的历史故事.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PAGE PAGE9 精品文档 PAGE 乌鲁木齐老地名里承载的历史故事 乌鲁木齐老地名里承载的历史故事 作者:秦金俐 地名不仅仅是个名称,每个时代的街路名称都鲜活地显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民俗和生活方式,清代,迪化(现 乌鲁木齐)的街路不超过 10条,而现在有 3000多条,名称 也越来越丰富。记者走访了从事新疆地名研究40多年的解玉忠老人,听他讲述首府从清代乾隆年间以来主要街路名的历史沿革,以及这些地名承载的历史故事。 口述人:解玉忠,70岁,自治区地名学会理事长,乌市地名学会副会长 清朝 老百姓叫出“东南西北”门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迪化城,设4座城门:东惠孚、西丰庆、南肇阜、北憬惠。这是官方命名,老百姓觉得叫起 来太拗口,渐渐就叫成了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上图)。1772年,清朝政府又在迪化城西北建了巩宁城,城内移驻满营官兵,所以人们称其“老满城”。老满城周边大多数地名 是以开发屯田聚民点来命名,比如,头工、二工、中营工、三工、地窝堡等。 光绪十二年(1886年)迪化城开始扩建。清政府在如今的建国路一带建了“新满城”,与迪化城合为一城,并联通了在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战火的老满城。当时,整个迪化城 设7个门,当时道路建设无序,城内以大十字为中心,分为东、南、西、北4条大街。 巡抚衙门所在地就在如今的人民广场一带,周围街巷商业繁 华,较有名的有铜铺街、衣铺街、荷花巷、留仕巷,铜铺街、衣铺街是卖铜器、衣服的地方,留仕巷则是旅馆较多,主要为地方官员来办事住宿等,这些街巷后来在民国时期都拆了。 那时也有了车市巷、马市巷、山西巷、南关、西关、北关、南梁、西河坝、二道桥子等街路和地片名称。如今的小西门当时被称为徕远门,就是如今的徕远宾馆附近,西河坝是指乌鲁木齐河以东到西大桥那一片。 清代时,如今的东风路西段叫参将巷,因为住着很多军队官员,中段是铜铺街,东段叫县正街。文化路当时叫汉城街,因为此处做生意的汉族人很多。现在的健康路当时有一部分叫西箭道子,因为它直、远、细。 清末迪化城繁华的市井气息主要在北门以南,直到二道桥子。很多从南疆来的人从南关要进城,但那时普通百姓不能随随便便进城,有些进不了城的人就在城外安顿做买卖,逐渐在城门外形成繁华的街市。 民国 江河命名道路成风 民国时迪化街路建设特点是:虽进行了扩建仍基本在迪化城内进行。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明德路,这个路名可以说是当时街路名中最有文化品位的一个。经过考证,这个路名是北洋政府时期杨增新主政新疆时由他命名的。明德路清朝时是布政司衙门所在地,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随便去的。 杨增新曾是清朝进士,有文化喜欢引经据典,明德这个词出 自《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可见它的魅力。 民国时期,主要是上世纪 40年代国民党时期,迪化曾有较 大规模的规划和扩建,范围主要是乌河以西(今沙区范围)。规划建设了一批街路并命名,扬子江路、长江路、黄河路、 钱塘江路、黑龙江路、经一、二、三路都是那时命名的。除了以江河命名为主,有些街路用县名命名,奇台路、吐鲁番 路、乌苏路、乾德路(现五一路,那时米泉名称为乾德县) 。 有些街路也因人名而命名,比如,现在的和平南、北路命名为左公南北路(纪念左宗棠收复新疆,当时左公祠位于现天百附近)。 解放后 文革时期兴起改名潮 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乌鲁木齐的街路建设有了大发展,特点是冲出了老城墙,朝四面八方发展,重点是向 南、向北。 首先拓建的是光明路,这里以前是一片乱坟岗,一般很少有人去那里,兵团一来迪化就驻扎在那里,路也是他们建的,因为这是通往西大桥必经的路,取名光明。 后来又拓建了新华南北路、友好南北路、北京路、西山路、幸福路、五星路等。1953年,又把原来的旧城墙拆掉,在旧城壕里修建了红旗路。文艺路在老北门位置,也是城壕改造而成。 当时,有些街路的旧名消失或更改。大十字南大街更名为解放路,因为当年彭德怀同志从乌拉泊经这条路进入迪化,所以改名为解放路。原来的洋行街更名为胜利路。团结路从清 朝到解放经过3次更名,分别为皇城街(清同治年),中训路(民国时期),团结路(解放后)。 文革时期兴起了改名潮,城市街路也不能幸免。上世纪 50 年代中苏友好时,友好路上还有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等,友好路也因此得名,但在文革期间,友好路被改成了反修路,意为反对修正主义。如今的友好商场那时叫反修商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还在说“去哪!”“去反修商场。” 中山路被改为红卫路,路两边的商铺很多都改成了红卫命 名,如红卫照相馆、红卫食堂等,因对市民的生活影响较深,现在5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记得。光明路改成了反帝路,不 过由于路两边单位较多,所以老百姓叫得少。连明德路都改成了兴无路(振兴无产阶级)。和平南、北路改为革命路。 另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76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