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学科
科学
课题
地表流水的力量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六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流水等自然力量对地表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了解常见的地表形态(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科学探究:
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进行合理推测,依据实验现象,判断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会对地表形态产出的影响。
科学态度:
乐于了解家乡的地表形态,并与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地表形态变化与自然、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设计、观察模拟实验的现象,理解降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模拟实验的现象,理解河流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单元
介绍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开启第二单元的科学学习。
1.引入
每当我们跟着父母回家乡时,或者全家一起旅行去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时,你是否见过这些自然景观?它们代表着什么样的地形呢?(出示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老师,我知道第一幅图中的地形是平原,因为地面比较宽阔和平坦。
学生2:我认为第二幅图中展现的是高原,我旅游时见过。
学生3:我看到第三幅图中的地形中间有明显的凹陷,像盆底一样,好像是叫盆地吧?第四幅图中我看到连绵不断的山,和陡峭的山坡。
提问: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第四幅图中的地形叫做山地。有同学知道第五幅图代表的是什么地形吗?
学生4:老师,我到山东旅游的时候,看到过类似的地形,有连绵的山,但是坡度不大,海拔比较低,导游叔叔告诉我这样的地形叫丘陵。
提问: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三种地形,都有山,我们如何区分他们呢?
学生4:老师,我爸爸告诉我高原和山地的海拔都比较高,但是高原的顶部相对平坦和宽阔,山地的山顶是高耸的。而且通过图片我们也能够发现,山地的山坡非常陡峭,丘陵的山坡坡度很缓。
2.引出单元主题
谈话:同学们,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这些地形,我们统称为地表形态。这些多样的地表形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单元的学习吧!
二、聚焦
问题
1.观看视频,推测影响地表形态的因素
(1)谈话:浏览过刚才那些自然景观的照片,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有一个地方啊,刘老师去过之后,至今还流连忘返,那就是位于陕西延安的黄河壶口瀑布,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降雨、降雪等现象也是有规律地出现,那么当雨季来临的时候,黄河壶口瀑布会呈现怎样壮观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视频)
(2)提问:同学们,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当雨季来临,降雨增加、河流飞奔而下时,会改变壶口瀑布的地表形态吗?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1:老师,我觉得雨季来临的时候,降雨量就变大了,雨水会冲刷走河岸两边的一些泥沙,所以我认为地表形态会改变。
学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同时我还看到河流非常湍急,在三年级研究土壤时,我们认识到土壤会在水中分层,轻的颗粒在上层,重的颗粒沉在底部。所以我认为水流可能会把土壤中较轻的物质冲得比较远,而较重的物质可能会冲到比较近的地方。这样河流流经的地表形态就改变了。
2.聚焦问题
谈话:究竟降雨和河流是否能使地表的形态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表流水的力量》吧!
三、实验
探究:降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设计实验
(1)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认为降雨和河流可以改变地表形态,怎样来求证我们的推测呢?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3:我觉得眼见为实,我们可以直接到河边去观察。
学生4:我觉得去现场观测是个办法,但是目前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现象,这样就方便多了。
提问:这个办法好!针对降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设计模拟实验呢?
学生1:老师,我觉得可以用沙子先来堆出一个地表形态,再用水从上往下倒,然后观察现象。
学生2:我觉得水不能直接往下倒,可以给瓶子扎几个眼儿,做成类似花洒的样子,这样更接近下雨的效果。
学生3:我认为不能用沙子,应该用土壤,这样更接近自然。
提问:提示的不错,那你还记得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学生3: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研究过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是由石子、沙砾、黏土、腐殖质和空气组成的。
提问:说得不错,要想这个模拟实验更贴近现实,就应该尽可能的还原大自然原本的样子,我们要关注细节,再想一想,模拟时是否可以模拟出我们前面熟悉的地形呢?
学生2:老师,我觉得不能只建立一个模型,因为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1.3保护生物与环境 课件.ppt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4地表流水的力量 课件.ppt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5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二课时) 课件.ppt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5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一课时) 课件.ppt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6地震 课件.ppt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7火山喷发 课件.ppt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5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6地震-教学设计.doc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1.1生物的栖息地(第二课时)教案.docx
- 2021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1.1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课时)教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