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走向接力模式的样本解析与实践思考.doc

中国家庭走向接力模式的样本解析与实践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家庭走向接力模式的样本解析与实践思考 在一个奉行反哺逻辑的社会里,如果铁定老无所养,那养孩子的文化动力就将丧失很多,而养孩子的 动力一旦失去,那结婚的动力也就随之失去了。老无所养的下一步并不是从”反哺”走向接力”,而是走向不 育和不婚。一个家庭也好,一个民族也好,失去生养下一代的理由,也就可以开始准备后事了。 1947年,费孝通先牛在《牛育制度》中提出,虽然婚姻在时间上先干?牛冇.但在逻辑上,生冇却先于婚 姻?婚姻的意义,是在确立双系抚育。[1]人类牛物性的抚冇只有母亲也可以完成,但要把牛物性的人培 养成社会性的人,却需要父母共同的参与,这就是双系抚育。为了持久地维系双系抚育,最好是牛?物上的父 母结成社会性的夫妻。 费孝通的理论,虽然和五四以来对婚姻的浪漫主义想象格格不入,却符合儒家对婚姻功能的理解: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 然而.比较起來,儒家对婚姻总义的理解比费孝通更为全面。在儒家看來,婚姻除了费孝通所强调的 种族绵延、社会继替的牛物学、社会学功能,还有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上事宗庙、下继后世,除了 牛物学、社会学上的继替意义,更童要是把-个有限的、必死的自我植入到-个牛牛不息的历史文化的统绪 中去。所以,儒家强调抚育不仅是物质性的养,更重要是文化性的教,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三字 经》);同样.对于贍养,儒家的看法也是不光物质上要养,而且心理上要敬。了游问孝,子F1:今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 儒家看來,父母对子女的养或有终结之时,而父母对子女的教,却不是到其成年就结束;[4〕同样, 子女对父母的养,可能要从自己成年有能力时才开始,但子女对父母的敬,却要从婴孩时期就开始。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5]父母和子女之间物质层面的互养, 可能有阶段性,但父母对子女的教,子女对父母的敬,却终身不辍.甚至延续到父母死后。牛事爱敬, 死事哀戚,牛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6] 儒家不光强调父母了女之间的互养,而且强调他们在伦理层面的互相成就,这就是父慈了孝慈父 成就孝子孝子也成就慈父。由于强调伦理层面的教和敬,儒家家庭中了女的抚育期显得格外漫 长.父母的责任--直要延续到子女在生理上成年之后,而子女的贍养期也不是从父母失去劳动能力才开始。 《弟子规》对孝的规范,从从父母呼、应勿缓的儿童时期,一直到父母过世后的丧祭环节(丧尽礼、祭尽 诚),实际贯穿一个人的…牛。这就使父母子女关系超越了…般的牛活共同体的意义,而进入到伦理共同体 的范畴。这就是儒家家庭伦理常说的三至亲之间的父慈了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儒家并把家庭伦理共同 体作为政治共同体的起点: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科臣有正。[7] 1983年,费孝通先生进一步把中酋家庭模式总结为酋方的接力模式和中国的反馈模式〔8]。在接力 模式下,上-代有抚育下一代的贵任,下一代却无赡养上一代的义务,一代代都只向下承担责任,就像接力 跑步-样;而在反馈模式(又叫反哺模式)下,每-代在抚育下-代的同时,都承扭赡养上-代的义务[9] 显然,接力模式并不符合儒家理想。接力模式下,父母了女结成的牛活共同体,到了女成年就可以结束了, 与此相应的代际伦理,并不必要贯穿人的一生。接力模式不否认父慈,但不要求子孝,但没有子孝的 父慈,其内容是否也会不一样? 至于反哺模式,字面上看似乎只有互养这一层面。儒家经典《孝经》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庶人等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孝捉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对庶人之孝的要求最低:用天之道,分地Z利,谦 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10]也就是能养就可以了;但对士 的要求就高了:资於事父以事 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11]即对父要敬、爱。 士之孝不言能养,大槪是因为士以上,对父母的养不在话下。前引《论语》子游问孝条,似乎也可以 看做是对士之孝的要求。但秦汉以下的中国形成了 编户齐民的社会,匹夫匹妇的孝也不限于能:养。费 孝通先生的反哺模式概念虽似乎偏重能养这一层面,但并不否认敬爱。 很多人认为,费孝通所说的反哺模式,只在传统社会或农业社会存在,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 现代化,反哺模式将让位于西方式的接力模式。比如,1993年,李银河等人写道,反哺模式和接力模式 并不是中西差别,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西方社会并非全无反哺关系,在他们的社会处于无货币经济即农民经济的阶段Z时,这种反哺关系也是存 在的。只是到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反哺关系才为接力关系所取代。这-取代过程也将会或者说正在我们这个 处于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中的地道东方国家中出现。因此,反哺关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