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PAGE
PAGE
PAGE 1
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篇一:窗前的树教学设计 《窗前的树》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窗前的树》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排在散文单元的末尾,不仅语言美,情感美,而且结构也美。文章开篇点名了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一次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的姿态, 作者用她的生花妙笔充分展露了洋槐的形态美。生活中极为普通的洋槐树,但作者与它为邻,满是欣赏。于是,人与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原来如此美好。那么,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那将是一件美妙无穷的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赏心悦目、撩人心魄、生机勃发、衰而复荣、败而复兴、无言以对”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掌握总分式结构的特点,理清思路。 3、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尝试运用借物抒怀的手法写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领会洋槐树的形态美,欣赏文章的结构美。2、讨论总结表达技巧,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体味文章语言美。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当代女作家。祖籍广东新会,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黑龙江国营农场)上山下乡八年,在农场劳动、工作8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美。 四、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2):分写——四季的槐树 第三部分(13-14):总结——窗前的槐树 散文应充满建筑 学的匀称比例。 教师小结:课文开篇即点名了文章的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依次写了洋槐春香秋冬的四时姿态,结尾小结。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络。如此简洁明晰的思路,正如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的“散文英充满建筑学的匀称比例”。 五、品味洋槐树的形态美,体味作者的情感美 (一)、填写课后第二题表格,教师订正。 (二)、理解作者与槐树之间的“神秘的默契”,领会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1、作者说:“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从文中看,作者与槐树有哪些“无声的对话”?如何理解作者与槐树的“神秘的默契”? 2、从洋槐身上,你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3、作者笔笔写槐树,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从一年四季的洋槐形态中,吐露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借物抒怀的手法。 教师小结:借物抒怀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这,也就是本文情感美的升华。 【板书设计】 1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从修辞与感官上分析)。(4分) 答:运用借代、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1分)。 2. 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6分) 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2分) 3. “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十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4. 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的这种“默契”的?(6分) 答: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
- 孝感市城区墨若枫文化传媒中心
-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相关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Unit5 My clothes B Let’s learn课件.ppt
-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 Do you like pears A let's learn教学课件.ppt
-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四册第二单元 Lesson11 When is it ?说课设计.ppt
- 幼儿教师教育口语训练优质课件.ppt
- 动物的繁殖活动-教师导语(配合课件)-说课稿.doc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2013.doc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班二轮总复习资料十一(基本概念)_试题_试卷.doc
- 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起步实践研究课题研讨.ppt
- 量子力学课件 (全套完整课件)(完整版).ppt
-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方案范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