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1/3/26 * 化学的机会与挑战 当前化学发展的总趋势 宏观和微观(纳米化学、单分子化学) 静态和动态(飞秒化学) 定性和定量(超微量分析) 体相和表相(分析技术) 描述和理论 分子器件,等。 当前化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动向 开发最佳的化学过程(原子经济反应、绿色化学)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寻找和设计最佳的化合物和材料 发展分析测试新方法 2021/3/26 *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程 离子键理论(电价理论) 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E. Frankland, 1825-1899) 提出了原子价的概念,也称化合价。 1916年,德国基尔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柯塞尔(W. Kossel, 1888-1956)发表论文“关于原子结构和分子形成” ,认为稳定离子的形成是由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以便达到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所导致的,阴、阳离子之间由库仑引力而形成化学键。 两元素原子间的结合被称为电价键,现在称为离子键。 2021/3/26 * 2021/3/26 *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程 共价键理论(经典Lewis学说) 1916年,美国加州大学化学教授路易斯(G. W. Lewis, 1875-1946) 提出成键两原子各提供1、2或3个电子作为共有电子,使每个原子都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共有电子与两原子核相互吸引而使两原子相互结合。这种原子间的结合称为共价键。 1919年美国化学家朗缪尔(I. Langmuir, 1881-1957)又提出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可以不来自两个原子,而是由一个原子单独提供。 (共价键理论有时也称为路易斯-朗缪尔理论) 2021/3/26 * Lewis分子结构式 2021/3/26 *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程 价键理论(VB理论,电子配对理论)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特勒(W. Heitler, 1904-1981)和伦敦(F. W. London, 1900-1954)首先把量子力学应用到分子结构中,建立和求解了氢分子的薛定方程,揭示氢分子中每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形成化学键的本质,指出只有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才能形成共价键。 1930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 Pauling, 1901-1994)和德国物理学家斯莱特(J. C. Slater, 1900-1976)将上述电子对成键理论推广到多种单质和化合物,形成现代价键理论(VB理论,亦称HLSP理论)。该理论阐了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指出了由于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σ和π键这两种基本共价键类型。 1931年,为解释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鲍林/斯莱特又根据波函数叠加原理,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作为价键理论的重要补充,较满意地解释了共价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1931-1933年,为了合理处理用路易斯结构难以描述的分子,鲍林又提出了共振概念。 价键理论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和化学的直观经验紧密结合,在经典化学中引入了量子力学理论和一系列的新概念,如杂化、共振、σ键、π键、电负、电子配对等,对当时化学键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021/3/26 *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诞生 1928年,美国莫利肯(R. S. Mulliken, 1896-1986)和德国洪特(F. Hund, 1896-1997)首先提出分子轨道理论。1929年,加拿大赫兹伯格(G. Herzberg)和英国伦纳德-琼斯(J. E. Lennard-Jones,1894-1954)的进一步研究,开始用于解决化学键问题,从而奠定了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分子轨道法的基础。1931年,德国化学家休克尔(E. Huckel, 1896-1980)加以发展,开始广泛用于讨论共轭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并获得很大成功,日益得到化学界的重视。 分子轨道理论的出发点是分子整体性,重视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况,以分子轨道的概念来克服价键理论中强调电子配对所造成的分子电子波函数难于进行数学运算的缺点。莫利肯把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可用数学计算并程序化。分子轨道法处理分子结构的结果与分子光谱数据吻合,因此50年代开始,价键理论逐渐被分子轨道理论所替代。 因莫利肯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6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21/3/26 * 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重要发展 1952年,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Fukui Kenichi, 1918-1998)提出了“前线轨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七色光》PPT 课件.ppt VIP
- 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全套记录文件.pdf
- 人教精通版英语六上Unit2《What’syourhobby》(Lesson9)教学课件.pptx VIP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精选习题_1.docx VIP
- 车辆保险业务委托书模板.docx VIP
- GBT 51346-2019城市绿地规划标准.doc VIP
- 常见的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ppt VIP
- 企业团建培训课件.pptx VIP
-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教案 第10课 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docx VIP
-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教案 第9课 结构游戏的基本构造方法.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