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DCS系统》历史与脉络.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cs 绪论》 DCS 从 1975 年问世以来, 大约有三次比较大的变革, 七十年代操作站的硬 件、操作系统、监视软件都是专用的,由各 DCS 厂家自己开发的,也没有动态 流程图,通讯网络基本上都是轮询方式的;八十年代就不一样了,通讯网络较多 使用令牌方式; 九十年代操作站出现了通用系统, 九十年代末通讯网络有部份遵 守 TCP/IP 协议,有的开始采用以太网。总的来看,变化主要体现在I/O板、 操作站和通讯网络。 控制器相对来讲变化要小一些。 操作站主要表现在由专用机 变化到通用机,如 PC 机和小型机的应用。但是目前它的操作系统一般采用 UNIX , 也有小系统采用 NT ,相比较来看 UNIX 的稳定性要好一些, NT 则有死机现象。 I/O 板主要体现在现场总线的引入 DCS 系统。 从理论上讲,一个 DCS 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行业,但是各行业有它的 特殊性,所以 DCS 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有时也由于 DCS 厂家技术人员工 艺知识的局限性而引起,如 HONEYWELL 公司对石化比较熟悉,其产品在石化 行业应用较多,而BAILEY 的产品则在电力行业应用比较普遍。 用户在选择 DCS 的时候主要是要注意其技术人员是否对该生产工艺比较熟悉; 然后要看该系统适 用于多大规模,比如 NT 操作系统的就适应于较小规模的系统;最后是价格,不 同的组合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异,而国产的 DCS 系统价格比进口的 DCS 至少要 低一半,算上备品备件则要低得更多。 DCS 由四部份组成: I/O 板、控制器、操作站、通讯网络。 I/O 板和控 制器国际上各 DCS 厂家的技术水平都相差不远,如果说有些差别的话是控制器 内的算法有多有少,算法的组合有些不一样, I/O 板的差别在于有的有智能,有 些没有,但是控制器读取所有 I/O 数据必须在一秒钟内完成一个循环;操作站差 别比较大,主要差别是选用 PC 机还是选用小型机、采用 UNIX 还是采用 NT 操 作系统、采用专用的还是通用的监视软件 ,操作系统和监视软件配合比较好时可 以减少死机现象;差别最大的是通讯网络,最差的是轮询方式,最好的是例外报 告方式,根据我们的实验,其速度要相差七八倍。 80 年代中期,许多单位和个体技术人员都想涉及 DCS 的开发和生产。由于资金 投入太多,软件的工程量太大,需要软件开发人员、硬件人员和工程人员协调工 作,另外 DCS 的开发毕竟太复杂了,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 术和显示技术。 几个技术人员不可能掌握那样多的技术, 同时也没有那样多的资 金投入,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有产出。几个技术人员是没有力量来支撑的。 许多技术人员只能望 DCS 兴叹。许多单位如几个大钢铁公司的自动化部也由于 资金不足退出 DCS 的开发。如阿城继电器厂从 1984 年就开始 DCS 的开发,并 取得很好的成绩。由于资金不足和管理混乱,也无奈的基本退出 DCS 的角逐。 STD 总线的产品是控制系统的中间产品, 90 年代初期生产厂家很多,每年在国 内达到几亿的销售量(与现在国产的 DCS 销量相当)。由于最终用户的工作量 很大,也正在退出市场。 90 年代中期, DCS 的部件除功能

文档评论(0)

我是大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