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单元通论.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通论教案;通论(七)判断句,也字;3、根据谓语的性质: 谓语的组织形式(词性)可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 从谓语的语法意义上可分为:判断句、叙述句和描写句。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做谓语的为叙述句;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做谓语的为判断句; 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做谓语的为描写句。 要分清两个概念: 一是句型:主谓句、非主谓句是按结构标准划分出来的句子的类型; 一是句类:根据句子表达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做句类。;注意: 并非所有动词作谓语均为叙述句,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众)庖月更刀,折(砍断)也。 解释原因,是活用的判断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主语表结果,谓语表原因。也是判断句。 3、他今天没来上课,是因为生病了。也是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形式:(5+3种);3、主语+者+谓语,即“……者……”: 虎者,戾虫(凶猛的动物);兵者,凶器;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东阳:县名。) 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善人:善良的人,道德高的人;师:老师;资:学生) 4、主语+谓语,即“……,……”,主、谓之后的者、也都省略: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好象是齐晋的嘴唇)。 荀卿,赵人;农,天下之本。;5、主语+副词(状语)+谓语(如:乃,必,素,诚等)(也) 是乃狼也。(《襄公八年》)吾乃梁人也;(《赵策三》) 梁父即楚将项燕;子诚齐人也;相如素贱人(一向是);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这里是“者”字结构,译为“……的人”。 上面例子中的“乃”是加强肯定的意味,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的“乃”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乃”和“是”还可连用,说成“乃是”。 如果是否定判断,则此副词则多用“非”来否定整个谓语,而“不”一般用来否定“是”。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之乐?”(庄子) 非:译为“不是”,但“不”只是否定“是”。 注意: “非”字是一个否定副词,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它虽然可以翻译为“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这是要特别注意的。;6、判断句的活用:;(2)用判断的形式表示隐喻或比喻。如甲似乙,或甲乃乙。这类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二者只是在某一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并不是同一种事物或同一类事物。这类的判断句具体修辞的色彩,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国君好比船,百姓好比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操像豺狼虎豹一样凶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3)用判断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可能是名词作谓语,也可能动词作谓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活用形式。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四》)(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通“仕”,做官)橐(通“托”,依附权势),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三、古代汉语判断句句式的辨别:;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是”的词性和作用:;(二)是: 1、“是”字在先秦汉语里,其主要的词性是代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如: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吞并燕国。是:这样。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是”在作代词的时候,它还有一个主要的语法作用,那就是复指前文,使得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更加明显,也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这种起复指作用的“是”字,正是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的来源。当所复指的前文由长变短后,“是”的复指意味也就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具备了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变的条件。当“是”字句末不用“也”字帮助判断,或“是”前受到副词修饰时,这个“是”就完全转变成了判断词。;2、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象系词(判断词),但实际上仍是指示代词。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 3、“是”在古汉语中少数可以作系词。 现代汉语中“是”可以是动词、副词;实际上是由古汉的判断词发展而来,表加强判断,是助词。而

文档评论(0)

xinfeiy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