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表姐面改性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2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3共渗 4.3.2硫氮碳共渗 (Sulphnitrocarburizing) (1) 硫氮碳共渗方法 4) 气体法 工艺一般是500~650℃×(1~4)h。必要 时滴入碳当量小的煤油或苯,以提高碳势。 气体法的优点是,在质量稳定性、技术经济 指标优良的前提下,基本无公害。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2硫氮碳共渗 (Sulphnitrocarburizing) (1) 硫氮碳共渗方法 5) 等离子法 往真空室中通入NH3,并将CS2溶于酒精中 再汽化后通入,便可进行离子硫氮碳共渗。工 艺一般取500~650℃×(1~4)h。离子法的 特点是经济无公害。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2硫氮碳共渗 (Sulphnitrocarburizing) (2) 硫氮碳共渗层的组织与性能 硫氮碳共渗层中,最外层是5~20μm的 FeS、FeS2层;次层为白亮层,由Fe2~ 3(N,C)、 Fe4(N,C)等组成;白亮层下面是过渡 层,其中有少量Fe4(N,C)。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2硫氮碳共渗 (Sulphnitrocarburizing) (2) 硫氮碳共渗层的组织与性能 一层韧而硬度较低的硫化物层,使摩擦接触表 面具有良好的磨合性,同时该层的微孔中可储存 润滑油,加之硫化物本身干摩擦系数较低,所以 其减摩性、抗胶合性、接触疲劳强度均优于一般 的气体氮碳共渗;此外,由于硫的渗入,改变了 Fe2~3(N,C) 及Fe4(N,C)的分布状态,减小了渗 层脆性和剥落倾向;但硫氮碳共渗层的抗磨料磨 损能力比气体氮碳共渗要差一些。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3 含硼共渗 渗硼层硬度高,耐磨性好,而且具有一定的 耐热性和对某些介质的抗蚀能力,但亦存在脆 性高等缺点,为了降低渗硼层的脆性,为进一 步提高渗硼层的耐磨性、耐热性和耐蚀性,改 善其脆性,产生了硼和其他元素共渗的各种工 艺。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3 含硼共渗 (1) 硼铝共渗 粉末法硼铝共渗在铝铁合金(50%Al)、硼 砂和氯化铵等混合物中进行。如21%B4C+ 4%Na2B4O7+3%NH4Cl+72%铝铁合金; 49%Al2O3+29.4%B2O3+19.6%Al+ 2%NaF,将渗剂和工件同时装入容器,用水 玻璃调耐火泥密封,干燥后装入炉内。共渗温 度为800℃以上,1050℃以下,时间为4~6h。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3 含硼共渗 (1) 硼铝共渗 膏剂法硼铝共渗剂由硼的化合物、铝的化合 物和粘结剂组成,如50%B4C+50%Na3AlF6 +粘结剂。 硼铝共渗能明显地提高疲劳强度,特别是腐 蚀疲劳强度,同时明显降低钢在空气介质和腐 蚀介质中循环受载的应力敏感性。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3 含硼共渗 (2) 硼氮共渗 硼原子半径为0.82?,氮原子半径为0.75?。 对硼而言,氮在钢中的溶解量大得多,由于氮 原子渗入能力强,所形成的渗层和过渡层深, 因此,硼氮共渗能降低硬度梯度,减小渗硼层 的脆性。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3 含硼共渗 (2) 硼氮共渗 膏剂法硼氮共渗由供硼剂、供氮剂、催渗 剂、填充剂组成。将原料用粘结剂调成糊状涂 在洁净的工件表面,涂层厚3~4mm,共渗温 度890℃。氮的渗入减少了渗层的脆性,提高 了韧性。5CrMnMo钢柴油机连杆模具共渗处 理后,寿命提高2~3倍。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3 含硼共渗 (3) 硼钒共渗 粉末硼钒共渗渗剂的典型成分有: 5%B4C +5%~8%V2O5+2%~3%KBF4+0.5%~ 1%NH4Cl,SiC为余量,在920~960℃保温 3~4h。硼钒共渗层组织致密,由Fe2B和VC 组成,高硬度的VC呈弥散状态分布在表层, 共渗层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很高的耐磨性、抗咬 合性、抗氧化性和耐蚀性。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4铬铝共渗 铬铝共渗或铝铬共渗的目的在于提高钢、镍 铬合金、铜合金及钛合金的热强性。 常用的铬铝共渗剂由铬铁粉(或铬粉)、铝 铁粉(或铝粉)及活化剂组成。共渗温度为 900~1050℃,保温时间5~15小时。 45钢铬铝共渗后,其塑性及冲击韧性降低; 疲劳强度也有所降低,但在3%NaCl水溶液中 的腐蚀疲劳强度则明显提高。 第六章 表面改性新技术 4.3共渗 4.3.4铬铝共渗 用铬铝共渗在铁丝上获得铬铝覆层制成的电 热丝在850~950℃下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3****9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