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年轻人开始立遗嘱,你怎么看?(附分析+时评+作文).docx

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年轻人开始立遗嘱,你怎么看?(附分析+时评+作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年轻人开始立遗嘱,你怎么看?有分析,有时评,有作文! 最近,几则关于“立遗嘱”的话题频上热搜,引发大众探讨! 万万没想到,连00后都已经开始立遗嘱了?但这可真不是开玩笑。 就在前不久,据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近4年来,80、90后立遗嘱的人数翻了6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只有17周岁。 学霸猫想:在生命的盛夏却“操心”叶落之事,这并非如众多网友所说的“闲的”,其意义也远不止于“未雨绸缪”。 01 观念的转变与进步 在传统观念中,遗嘱似乎总是与死亡挂钩,因而不少人忌讳谈到这个话题。 但是,早在2019年,就有一位25岁的姑娘因为在生日当天立遗嘱而引发热议。 当时,网友的态度就各不相同: 有的认为,年轻人立遗嘱太早,“没有意义”,感觉“不吉利”;有的则认为,立不立遗嘱是个人的自由,时代在变,立遗嘱年轻化很正常,“立遗嘱不吉利”的观念应当改变。 当然,也有有人吐槽,“不是自己不立遗嘱,而是真的没啥财产可以留下,所以没有必要立遗嘱”。还有在参与话题讨论过程中,给出乐观的态度:永远把今天当作生命最后一天活,这更有意义吧! 素材思考 “人们对于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在逐渐在进步。”或许,订立遗嘱并非是对死亡的畏惧,恰恰相反,年轻人开始用更加积极和理性的角度看待生与死,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当然,立遗嘱绝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跟风的事,它说到底也是一件法律事务,不必对此过于焦虑或关注。 02 必修的“死亡教育” 古人言:死生亦大矣。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少谈论死亡,从而导致很多青少年对死亡缺乏最基本的敬畏,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甚至走上杀人或自杀的歧途。 曾经,一个关于“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短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在接受采访的所有孩子当中,90%的孩子表示从来没有谈论过死亡的话题,更遑论接受过“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作为近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哲学科学结合发展的产物,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死亡,一定程度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 事实上,我们的生前“死亡教育”领域留有许多空白,仍处于起步阶段。 素材思考 中国传统社会中,常常以“仙逝”“作古”等多种其他表述方式委婉表达。如今,死亡教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其本质就是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而青少年时代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让死亡教育进入课堂,成为一门必修课很有必要。 03 百家观点 #25岁姑娘生日当天立遗嘱#登上微博热搜,“年轻人该不该立遗嘱”这一话题引发网友讨论。   观点1 有人认为,年轻人立遗嘱太早,“没有意义”,也有人觉得这么做不吉利。    观点2 有些网友则认为,立不立遗嘱是个人的自由,时代在变,立遗嘱年轻化很正常,“立遗嘱不吉利”的观念应当改变。 观点3 也有人吐槽,不是自己不立遗嘱,而是真的没啥财产可以留下,所以没有必要立遗嘱。   观点4 不过,在参与话题讨论的一众网友中,也有人给出了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们说: “人们越来越愿意谈论生死” “人们越来越愿意谈论生死” 不止于立遗嘱。当死亡的忌讳渐渐淡化,人们也开始接受其他与死亡有关的新观念。 “人们对于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在逐渐在进步。”民政部101研究所原副所长肖成龙认为,人们的生死观念变化,在死后遗体处理的殡葬形式中也有所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殡葬改革:由保留遗体到火化,到现在向生态安葬演变。“我现在期待,在民众生死观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出现第三次变革,即遗体的资源利用。” “在中国,生死往往不是个人的事,很多时候事关一个家庭。”在王云岭看来,目前我国公民生死素养仍处于偏低的水平。2015年,《经济学人》公布死亡质量指数排名,80个国家和地区中,台湾地区排在第6位,中国大陆排第71位,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对于临终关怀和死亡的关注。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顾晋提出,应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死亡教育。通过死亡教育立法,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教材,到安宁疗护病房、重症监护室接触生命末端场景,感受生命与死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思生命意义、增强面对挫折处理能力,达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媒体观点: 年轻人立遗嘱是观念的进步 订立遗嘱并非是对死亡的畏惧,恰恰相反,年轻人开始用更加积极和理性的角度看待生与死,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   ◎新文化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思考在那遥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这或许可以看做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变迁。其实这种观念的改变也无所谓进步或退步,这只关乎一个人的权利,人们有权决定他们的命运。这当然也不是安乐死,就像《一条》那篇报道提到的:“尊严死不是安乐死,它没有积极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