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程序及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程序与方法 ;一、地质填图;;2.矿产勘查的特征 ⑴ 高风险 矿产勘是高度冒险的事业。任何时候都必须与风险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有人甚至就把勘查说成是“赌博”。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L.B.斯利科特(1960)认为:“找矿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赌博事业”。他认为“赌徒破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做为从事这项风险事业的指导理论。 Pr=e-NPs Ps——每一次冒险的成功概率 N——冒险次数 冒险次数越大,破产的机会就越少。这就要求要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持;⑵ 高投入:矿产勘查属资金密集型工作,每发现一个经济矿床需要大量资金。澳大利亚年每年发现一个有经济价值的金属矿床平均花费3800万美元,美国则高达9000万美元(1955-1983)。 ⑶ 高效益:矿产勘查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矿产勘查给公司带来兴旺,经国家带来繁荣昌盛。 ⑷ 长周期:矿床从勘查到发现→开发→生产,平均需要10-20年。福建紫金山铜金矿从60年代开始普查到重大发现,经历了30年;赫姆洛金矿从1869年发现含金石英脉到1983年探得Au储量600T,经历了100多年。;矿产勘查成功的要求 贝利认为勘查者可以动员5种主要资源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⑴ 人。积极献身于发现矿床并十分熟悉所有其他资源的性质、用途、长处与限度的人。 ⑵ 知识。对地球表面、地表以下及二者关系的知识。 ⑶ 技术方法与技术装备。 ⑷ 时间。 ⑸ 钱。 人是导致矿产勘查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最宝贵、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勘查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品格: ① 身体健康 ② 具有多面才干 ③ 富有创造性 ④ 富有想象力 ⑤ 敢于承担风险 ⑥ 乐观自信 ⑦ 坚忍不拔 ⑧ 相互信任 ⑨ 献身精神;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程序与方法;根据2002年8月28日发布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勘查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准备→野外实施→野外的室内综合整理→最终室内综合整理、编写矿产勘查报告→成果报告最终验收与出版→归档。今天所讲的就是野外实施和野外的室内综合整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野外工作就是组织各项技术活动,使之互相衔接,有机配合,达到预期成果。野外工作内容主要有: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探矿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地质编录、采样、试验测试,综合整理、研究。 一般情况下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在前,探矿工程施工、编录在后。具体工作中怎样进行,要根据普查区特点等实际情况来决定,许多技术活动是互相交叉、并行的,综合研究工作几乎贯穿整个勘查工作的始终。所以工作程序我想放在每一种勘查技术手段中去说明。;一、地质填图 ;1.目的 1:25000-1:5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目的是了解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预测找矿靶区(矿产资源范围)。 1:10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目的是调查研究矿体赋存地段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控制矿化的地质因素,查明矿体分布规律和地表矿体地质特征,从而推断矿床深部的变化情况,为正确地布置地表及深部勘探工程提供地质依据,也是进行矿床正确评价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矿区地质图是资源/储量估算和编制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是矿区最基本的图件之一,也是编制其他地质图件的基础。 地质填图过程往往导致矿床的直接发现,是矿产勘查基本技术手段之一,属于地表地质工作的范畴。 ;2.地质填图分类(精度) ◆正测(精测):正规的地形地质测量,在详查和勘探阶段进行,地质点和工程均须用仪器测定。 ◆简测:有同比例尺或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相应的地形底图,地形等变线间距可比正规图放大一倍。 包括非测量人员测的非正规地形图,地质观察路线的间距和观察点数比正规图可适当放稀、减少。探矿工程须用仪器标定。地质点可用半仪器测定。 ◆草测:无地形图作底图,或用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作底图,探矿工程用基线以半仪器法测定其相对位置。 ;3.地质填图观察路线间距与观察点数 比例尺 观察线距(m) 平均观察点数/km2 1:50000 500 500km-700km(路线) 1:25000 250 1:10000 100 20-50 1:5000 50 60-150 1:2000 20

文档评论(0)

xinfeiy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