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
1 渗透系数k
计算公式见表10.23-1~10.23-2。
表10.23-1 潜水非完整井(非淹没过滤器井壁进水)
图 形
计 算 公 式
适 用 条 件
①
1.过滤器安置在含水层上部
2.
3.含水层厚度很大
②
式中:
1.过滤器安置在含水层上部
2.
3.
4.一个观测孔
③
式中:m-抽水时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的中点至含水层底的距离
1.过滤器安置在含水层上部
2.
3.单孔
④
式中:H1-至过滤器底部的含水层深度
单孔
⑤
1.河床下抽水
2.过滤器安置在含水层上部或中部
3.?(一般c<2~3m)
4.H1<0.5H
⑥
1.过滤器安置在含水层中部
2.
3.
4.单孔
⑦
1.2.3.条件同上
4.有一个观测孔
⑧
1.过滤器位于含水层中部
2.单孔
⑨
1.条件同上
2.一个观测孔
⑩
1.过滤器位于含水层下部
2.单孔
上表中,①~⑤是潜水非完整井(非淹没过滤器井壁进水)计算公式;⑥~⑩是潜水非完整井(淹没过滤器井壁进水)计算公式。
表10.23-2 根据水位恢复速度计算渗透系数
图 形
计 算 公 式
适 用 条 件
说 明
1.承压水层
2.大口径平底井(或试坑)
求得一系列与水位恢复时间有关的数值k,则可作k=f(t)曲线,根据此曲线,可确定近于常数的渗透系数值,如下图
左列公式均作近似计算用
1.条件同上
2.大口径半球状井底(或试坑)
潜水完整井
1.潜水非完整井
2.大口径井底进水井壁不进水
2 影响半径R
根据计算公式确定影响半径(R),目前大多数只能给出近似值,常用公式见表10.23-3。
表10.23-3 根据计算公式确定影响半径(R)
计 算 公 式
适 用
条 件
备 注
潜 水
承 压 水
有一个观测孔完整井抽水时
精度较差,一般偏大
无观测孔完整井抽水时
近地表水体单孔抽水时
计算松散含水层井群或基坑矿山巷道抽水初期的R值
对直径较大的井群和单井计算的R值过大,对矿坑基坑R值偏小
计算承压水抽水初期的R值
得出的R值为概略值
计算泄水沟和排水沟的影响宽度
要考虑大气降水补给潜水最强时期的W值为依据
含水层无补给时,确定排水渠的影响宽度
得出近似的影响宽度值
含水层有大气降水补给时,确定排水渠的影响宽度
a =1.1~1.7
确定含水层中狭长坑道的影响宽度
a为系数,取决于抽水状态
3 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如表10.23-4~10.23-8。
表10.23-4 黄淮海平原地区渗透系数经验值
岩性
渗透系数(m/d)
岩性
渗透系数(m/d)
砂卵石
砂砾石
粗 砂
中粗砂
中 砂
中细砂
细 砂
80
45-50
20-30
22
20
17
6-8
粉细砂
粉砂
砂质粉土
砂质粉土-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黏土
5-8
2-3
0.2
0.1
0.02
0.001
注:此表系根据冀、豫、鲁、苏北、淮北、北京等省市平原地区部分野外试验资料综合
表10.23-5 砾石渗透系数
平均粒径d50(mm,按重量)
35
21
14
10
5.8
3
2.9
不等粒系数
渗透系数(cm/s.t°=10℃)
2.7
20.0
2.0
20.2
2.0
10.0
6.3
5.0
5.9
3.3
2.5
3.3
2.7
0.8
注:根据原五机部勘测公司
表10.23-6 给水度经验值
岩性
给水度
岩性
给水度
粉砂与黏土
细砂与泥质砂
中砂
0.1-0.15
0.15-0.20
0.20-0.25
粗砂及砾石砂
黏土胶结的砂岩
裂隙矿岩
0.25-0.35
0.02-0.03
0.008-0.1
表10.23-7 影响半径经验值
岩性
主要颗粒粒径(mm)
影响半径
(m)
岩性
主要颗粒粒径(mm)
影响半径
(m)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0.05-0.1
0.1-0.25
0.25-0.5
0.5-1.0
25-50
50-100
100-200
300-400
极组砂
小砾
中砾
大砾
1.0-2.0
2.0-3.0
3.0-5.0
5.0-10.0
400-500
500-600
600-1500
1500-3000
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认为,粗砂,粒径0.5~2.0mm时,R为100~150m。
表10.23-8 根据单位出水量、单位水位下降确定影响半径R经验值
单位出水量(L/s·m)
单位水位降低(m/L·s)
影响半径R(m)
2
2~1
1~0.5
0.5~0.33
0.33~0.2
0.2
≤0.5
1~0.5
2~1
3~2
5~3
5
300~500
100~300
60~100
2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