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风雅一段史.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扇面风雅一段史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21年4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携手台北古董文物协会,举办了“明清以来两岸百人书画、扇面特展”,展览汇集126幅台北收藏界所收藏明清以来的书画、扇面,其中清中晚期的100幅扇面书画为此次展览之重点(图1)。这些扇面集诗、书、画为一体,风格各异,多为大家手笔,令观赏者流连忘返。 闽台缘博物馆此次展出的扇面书画是集中于台湾收藏界的珍品,作者和年代都较为集中。其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清道光年间至近代,作者则集中为三类,即大陆到台湾任职的仕宦官员;曾客寓或往返台湾的大陆书画家、文士;成长于台湾的书画家、文士。从中可见清代从大陆任职台湾的官员将中华书法传统艺术带到台湾并对台湾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大量往返或客寓台湾的文人多为闽南人士,也因此使得台湾的扇面书画艺术与闽南的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在台湾本土成长起来的书画家们,与这些客寓文士多有唱酬往来,以他们为师,也因此往往明显地具有了福建某一书画名家或流派的风格。 可以说,集观赏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扇面,是文士们唱酬互赠、沟通情感之重要清玩,它们的创作和题款等,既有作者本身的艺术特质,也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士们的社会交往网络和思想脉络。将艺术与历史综合考察,扇面书画作为一种文献资料,能显现当时的社会思潮,也就具有了更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赴台仕宦对台湾艺术的影响 清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而期间在官员的派任和职位增设中又多有变动,初文官系统主要由道员、知府、知县等组成,武官系统由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干总、把总等组成。后又增设巡台御史等职。清政府原来对选派大陆官员到台湾任职不甚重视,后来随着对台湾重要地理位置认识的加强,逐步有意识地选派得力的官员治理台湾。而同时,几乎成为清代职官制度的延伸和组成部分的幕府制度,也延伸到台湾的官制中。任职台湾的官员常聘请福建的饱学之士担任幕僚,以至于台湾民间有“无福不成衙”的谚语流传。 在台湾的教育制度上,设立有儒学、社学、义学等。鉴于台湾本地师资力量的不足,根据清朝《吏部则例》规定,台湾府学的教授“亦由内地人员内调补”,这使得清时台湾的教育力量均来自福建,对台湾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陆,尤其是福建一带赴台的官员、幕友及教官,常随身带去大陆的书画艺术品以供清玩,同时也在台湾进行文学和书画的创作,引领了台湾书画艺术的走向和偏好。 在这次书画扇面展览中,有以钦差大臣衔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的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扇面书法《行书四言书》1幅(图2);有任台湾兵备道的浙江人周凯的水墨山水扇面1幅(图3);有任台湾兵备陈懋烈幕僚的鲁琪光与友人唱酬的扇面行书两幅;有曾任台湾县典吏的江苏江宁人王霖的书、画扇面各1件。 而台湾也留有不少当年教谕、训导们的手泽。如清代莆田著名书画家郭尚先,在中举之前也曾在台湾设塾授徒,展览中也有其行书扇面1幅;又如曾任艋舟甲学海书院山长的福建侯官人张亨嘉,此次亦展有其与友人唱酬临欧阳询《皇甫诞碑》的楷书扇面1幅;曾任台湾府儒学教谕的福建人谢贤霖,此次有其扇面行书七言诗展出;又有任淡水县学教谕的晋江人苏元之水墨花鸟扇面1幅。 往返客台群体的艺术影响 在历史上,台湾的汉人群体大部分由福建移民组成。其中文人群体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一部分,上层精致文化与原来传入台湾的民俗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台湾地方文化的根基。 在这次展品中,有台湾书画史上具重要影响的人物谢琯樵的书画扇面精品4幅,其中《秋林暮霭》(图4)、《墨竹》水墨画扇面两幅,行书七言诗书法扇面两幅。谢琯樵(1811~1864年),原名颖苏,为漳州诏安人。幼承家学,擅长书画。他科举未就后游历四方,台湾即其游历之处。据周明聪先生考证,谢琯樵于咸丰五年(1855年)来台,咸丰十年离开台湾,有近5年的寓台生活。他先是在砖仔桥吴家,吴尚霑师其艺;而后到台湾府城的海东书院寄寓;后来应板桥林家之聘,为西席;后离开来到艋舺,与士大夫们交游。虽然在台仅仅5年,但对台湾书画界的影响却十分悠远,“谢琯樵影响台湾的书画家,除了咸丰年间的吴尚霜,尚有板桥林家的林国芳,在清季有陈亦樵等;日据时代有鹿港施少雨、王席聘,台北李学樵、蔡大成及新竹郑香圃、周春渠、叶汉卿、李逸樵等人的追随、私淑。”(引自周明聪《谢琯樵的书画艺术成就及对台湾书画的影响》,《美术研究》2021年04期)在这次展览中,亦有李逸樵、周春渠等人的扇面书画作品展示,其中之师承关系尽在眼中。 与谢琯樵有相同寓台经历的福建各地文人不在少数,影响着台湾书画文化的发展。在这次展览中,亦有与谢琯樵并称“板桥三先生”,都受板桥林家之聘到台湾的金门籍吕世宜、海澄人叶化成两人之扇面作品,他们在台湾的书画艺术史上也有不可动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