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见微知著,识微见远——人物微评论(时剑波).docVIP

4-见微知著,识微见远——人物微评论(时剑波).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微知著,识微见远 ——人物“微评论” 教学目标: 以人物微评论为载体,力图达到: 通过评论作家及其他人物,掌握评论以议为主,揭示本质的特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素材。 在语言表达中融合修辞运用、标题拟写、配合关键词解说等语言运用要求。 总体要求:文字精要凝练,贴合人物特质; 运用修辞手法,传递传神笔力; 提挈灵魂精华;浓缩拟写标题; 配合关键词语,获得心灵启迪。 学习任务一:从课本旅程出发 人物微评论,古已有之,著名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论及王羲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两个词语就写尽了王羲之书法及其神采。 1.请参照示例,从以下课本作者中选择一位来写人物评论。 海子、沈从文、史铁生、杨绛、汪曾祺、刘亮程、梁思成、海因里希?伯尔 要求: = 1 \* GB3 ①字数150字左右,文段中使用一种修辞(如对偶、排比、夸张、拟人、引用、对比、反复、反问、设问等)。 = 2 \* GB3 ②为人物评论拟写一个标题。 = 3 \* GB3 ③为评论文段配三个关键词。 示例: 史铁生:向死而生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对比) 配合关键词:身体残缺与思想健全 苦难中升华的生命哲学 厚重的心灵之书 学习任务二:拓展我们的心灵 以下作家也可能是我们所熟识的:余光中、冯骥才、叶嘉莹、白先勇、李叔同、木心、季羡林。请选择一位来写人物微评论,也可以自行选择上述名单之外的作家。要求如上,示例如下。 示例: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精卫鸟”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俗世奇人》仿佛天津卫的风情画;作为文化研究者,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一直关注着文化遗产,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古村落的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独特的生活方式,一些就安放在这些古村落中。“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DNA,就是保护我们的根,没有文化与精神的根,我们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引用) 配合关键词:守望者 文化责任感 把根留住 学习任务三:联系中深度评论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社会的人和事,是一个共同体,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坐标。只有这样的视野和框架下,你才能看清楚一件事。如此,你在讲述它的时候,才不仅是在讲一件事,而是在讲一个时代”。 ——王开岭 在深度评论中,让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重视人物之间的联系,在重构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 请选择上述两个人物围绕某一关键词进行联系,作一评论。 示例:余光中 白先勇 “人生为一大事来” ,这是每一个有抱负的作家内心潜藏的使命感。天降大任于斯人,余光中为捍卫中文为己任,以精致的诗歌追求汉语的准确与神韵,白先勇改编青春版《牡丹亭》,以传承昆曲,致力于培养年轻的观众为己任,其心拳拳,其情切切,两位作家以自身的言行传承着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文化的使命感 学习任务四:关怀现实的力量 选择一个现实人物(作家除外)进行人物微评论,如李安、王澍、霍金、董卿、周有光、黄渤等,要求如上。 高考片段欣赏: 日前逝世的汉字语言大师周有光便谱写了自己的心灵之书——一生追光,一生有光。他读懂了自己一生的两个“半圆”,自诩“拼起来是个零”,而实则是圆满。我们也须在学与行的互生与平衡之中,反思自我成长,静下来慢慢研读只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书,而后以心灵之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让学与行读懂心灵》53分) 木心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学富五车,想必读懂了“有字之书”;见证了风雨如晦的文革,想必看彻了“无字之书”;但最重为重要的是,他将“心灵之书”烂熟于心。他能在多遭凌辱的监狱里奋笔疾书,留下几十万字的文革手稿,不在证明他读懂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价值吗?(2017年佳作《请先读懂自己的心》57分) 中国现代作家中,我最爱沈从文,沈先生笔下总有着如水一般的柔情,如山一般的深邃。他说自己小时总是逃学,到外面去看山,看水。“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读一本大书”,是自然、社会这样的“无字之书”滋养了如此灵气逼人的文字。从文的文字从未老去,因为自然之书永不枯竭。(《寓书于心》55分)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

文档评论(0)

Juan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