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古炒米的历史故事
炒米,在中国的很多民族中都有这种美味,大多是用糯米制作。唯有蒙古炒米独具特色,是用糜子制作的,蒙古语为“蒙古勒.巴达”,过去一直是蒙古人民的主食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
北方发达的畜牧业,带来了丰富的奶食品,历阅中华食谱大全,与奶食品绝佳搭配的粮食食品也只有炒米了。这也是几千年来炒米仍然为蒙古人民及北方各民族所钟爱的原因之一。碗里抓上一把炒米,倒上香喷喷的奶茶,佐以黄油、嚼口、奶皮子、奶豆腐、干肉、手抓肉、红白糖,甜酸适中,香咸可口,营养丰富,味道绝佳。即使干嚼,也是越嚼越香,味道浓厚,满室飘香。蒙古谚语有这样一句话:“穿暖皮子、吃饱糜子”,糜子即炒米。
蒙古炒米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每年夏季,草原上草畜繁荣时就要准备做炒米了。蒙古包外面,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用干牛粪生火,以笆片做屏障,一个简单的小作坊就完工了。当然宰一只肥壮的羯羊庆祝一下也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首先,需将干净的糜子倒入锅中淘洗后,再加适量清水,旺火煮至米粒膨胀,出锅晾凉,使米粒散开备用。
选干净细沙适量,置锅内翻炒,沙子炒红后放入适量的晾好的糜子,用一木制的耙子来回翻炒,待水分完全炒干快速出锅,用铁筛子过筛,米沙分离,继续炒下一锅。炒好的糜子用石碾子脱皮,除去麸糠,筛掉碎米即可食用。这样炒制的炒米呈黄色,看似坚硬实则酥脆,黄而不焦,炒香味浓郁。
由糜子制成的炒米,膳食纤维与维生素异常丰富,每100克碳水化合物达到82.3克,蛋白质13.9克,钙、磷、铁、锌的含量均高于大米,而脂肪含量仅有1.6克,钠的含量几乎为0克,低脂高钙,富含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最大功效是可以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保护肠道,对健康很有益处,加之在其制作过程中糖的含量变得很低,很适用于肥胖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口角炎、舌炎、唇炎、脸缘炎、近视等患者食用,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和食疗作用,这也是炒米在蒙古族人民饮食习俗中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中医和传统蒙医都认为炒米可以醒脾开胃、除烦渴、利小便,具有类似于炒麦芽的功效。
蒙古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征战史,也是一部迁徙史,炒米也因其耐存储、易携带、食用方便的特点,一直是他们的军备主粮和生活必备食品。
蒙古炒米的食用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末元初,由于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蒙古族人民已经广泛的食用炒米了。《蒙古秘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217年,印度国的麻哈冒德等三名商人,带着花剌子模国出产的织锦料子、棉织品、日用百货到蒙古地区做买卖,得到成吉思汗的亲自接见,并以厚礼相待,还让他们住在干净的白毡房里。一天成吉思汗把亲信朵歹喊进大帐,说道:“我们不能总靠打仗增加自己的财富,也不能靠别的国家的商队把东西运进来,我们要有自己的商队,要同别的国家通商,朵歹,你可是我们蒙古人的第一个商人,这样伟大的事业就从你这里开始吧!”。成吉思汗从属下选派450名懂得西方风俗习惯的穆斯林,由麻哈冒德做引导去花剌子模国做生意。他们带了很多金银财宝来到花剌子模国的讹达剌城,守城将军海尔罕觊觎商队的财宝,派兵屠杀了商队,除朵歹侥幸逃脱,其余全部遇难。这一事件注定要给花剌子模国和欧洲带来深重灾难。成吉思汗闻讯大怒,决心剿灭花剌子模,惩罚凶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20万大军带着炒米和干肉西征。先头部队很快兵临讹达剌城下,花剌子模援兵从后面包围了蒙古军队,军队缺水少粮,成吉思汗命将士掘井取水,依靠仅有的一点炒米度过了生命的难关,直到后续部队赶来,一举攻克了讹达剌城,活捉海尔罕,并让其饮用金银水而死。可见炒米在当时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战国时吕不韦著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写道:“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糜”。“阳山”即今天的河套地区,“糜”即《诗经》中的“稷”,北方人说的“稷”,粘为黍,粳为糜。在晋北、陕北、内蒙古一带都有种植。吕不韦认为河套的糜米,同“玄山之禾,不周之粟”一样,都是当时最好的食品。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粮食大多以糜子、白面为主,糜子则主要用来制作风味独特的炒米,不但味道香浓、食储方便,而且耐饥,深受人们喜爱。
按《后汉书 乌桓传》的说法推算,蒙古族的先民东胡族起码在公元200年起就食用炒米了。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的《史集》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蒙古部落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屠杀,他们逃到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草原的地方,草原当中生长着茂盛的糜子,他们在这里用糜子造成食物,生息繁衍,代代相传”。南宋赵珙奉撰写的《蒙鞑备录》里写道:“他们国土的一些地方生长着糜子,用以制作炒米食用”。蒙古族大文豪、大学者仁钦从蒙古语名词学术语形式的角度研究证实,蒙古人早在数千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