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书艺术概述
一、行书的概念
行书,又叫行押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一)行楷
敛中求放,以敛为主,因以敛胜,故线条规整,造型端庄规整,易辨易认,近乎楷书,称“行楷”。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陆柬之《文赋》、《麓山寺碑》所示。
(二)行草
放中求敛,以放为主,因以放胜,故线条浪漫奔放不羁,结体变化大,不易辨认,几近草书,称“行草”,如王献之《鸭头丸》帖、赵孟頫《雪晴云散》帖等所示。
二、行书的发展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俯还是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相传行书为东汉人刘德升所创。实际上,任何一种书体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行书现在民间流行,渐渐约定俗成,为人们承认和接受,后经过刘德升整理、提高,才形成真实的行书体。
晋代是行书的繁盛时期。王羲之父子集古之大成,精研行书,不仅使行书发展到成熟完美的高度,而且,“遂大行于世”,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一时期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等行书巨匠。尤以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开行书先河,被评为“超钟迈张”,其得意之作《兰亭序》更是尽善尽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至今任被书界所推崇,作为书法艺术殿堂的精品,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图1 王献之行书《余杭帖》局部
西晋以后,历代都有行书大家出现。唐代虽是楷书的鼎盛时期,行书也承晋风而得到发展,也出现了众多大家: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等不仅精于楷书,而且行书造诣也颇深,为后世所推崇。颜真卿的行书,是我国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行书发展的又一高峰,其《祭侄文稿》,虽在激愤之情驱使下,突破常规,草草挥就,看似无法,而一切又在法度之中,线条遒劲舒和,恰如“乾裂和风,润含春雨”,随笔势起伏,情融于笔端,造成了静与动的强烈对比,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其它如欧阳询的《千字文》也堪称行书的上乘之作。
图2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也都是宋朝行书四大家。苏轼书法学二王及颜柳,他博学多才,书以《寒食诗贴》为代表作,他的行书跌宕、潇洒、自然,有书卷气。古人说:可在《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行楷书《赤壁赋》等书作对世人影响很大。
黄庭坚书学二王、颜柳、张旭、怀素诸家。他的行草书以自然险峻为势,变化多端,出神入化。清。康有为说:“宋人以山谷为最,深得《兰亭》之三味,神韵绝俗”。他的行书《松风阁帖》,《跋黄州寒食诗帖》等为后人临写范本。
图5-3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帖》
米芾的行草书取前人诸家之长,自成一家,师古出新,潇洒自然。苏轼称赞米芾书作有超神之妙,可与钟、王并行。代表作《蜀素帖》《多景楼帖》等。
图4 米芾行书《多景楼帖》局部
元代书法崇尚晋唐,赵孟頫是学王羲之最有成就的书家之一,他各体皆精,擅画及小楷和行书,传世书迹有《赤壁赋》《临兰亭序》《胆巴碑》《洛神赋》等。
图5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局部
明清时代的行书大家亦不为少数,明代的祝允明的《前赤壁赋》,文征明的《滕王阁序》,董其昌的《琵琶行》,明末清初的王铎的《拟山圆帖》,都堪称传世佳作。
图6 董其昌行书《琵琶行》局部
但是,由于”馆阁体“盛极一时,行书的面貌显得千篇一律,有创新的当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当代行书的发展多法古贴,尤以学校教育和各级书法协会为主阵地。在近现代书法发展历程中,于右任,郭沫若,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等,都在书坛上享有盛名,其行书也各具特色,为世人所喜爱。
三、行书的特点
(一)章法特点
1.错落大小
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
“险中求平”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
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
贯穿行气是行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