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教案学生版
第一讲 中国诗文化(古代)
——从《春江花月夜》说起
一、《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唯美之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
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
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
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
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
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
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亮出来了 ! 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
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 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 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 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 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
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
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
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
——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赏析:
1、清晰的结构:景物描写连贯而且重点突出,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2、感性的领悟:情景交融中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
3、理性的思考:壮丽月夜景色中抒发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4、澄澈的风格: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
1
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 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 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二、中国古诗中的意象群
月亮之外,还有:
飞鸟:自由的灵魂
青山:身与心的家园
3“捣衣”和“砧声” : 离愁与乡愁
水 : 流水无情亦有情
船 : 漂泊与自由
落花 : 流水落花春去也
鸿雁 : 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
登高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日暮 : 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
杜鹃鸟 : 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燕子 : 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
乌鸦 : 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常常用来表达一种黯然愁思的情境。
菊花 :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梅花 :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梧桐 :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三、从《诗经》到元曲的诗歌流变
诗源于巫: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我同意“诗源于巫”的说法: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 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 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 也许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由来。 例如:“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
三七五)就具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感,无疑是后世诗歌的先声。
(一)《诗经》
《诗经》 是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按音乐的不同, 分为“风”、 “雅”、 “颂”三类。 《诗经》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语言质朴优美,
韵律自然和谐, 写景抒情都富有艺术感染力, 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修身必先学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而不淫。思
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