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雷字漫谈社会心理论文
摘要:雷”作为一个常用词在中国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了。分析近来出现的“雷”的新用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雷,雷字体,社会心理
“雷”作为一个常用词在中国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雷”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不难看出,“雷”的本来含义是指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近几年来,作为网络流行的新词语,“雷”字又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从历时角度分析“雷”的含义及用法;分析近来出现的“雷”的新用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一、历史长河中“雷”
《说文解字》:靁(“雷”古体) léi 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易薄动生物者也。各本作阴阳。今正。动下,各本有雷雨二字。不辞。今依韵会本正。薄音博。迫也。阴阳迫动,即谓雷雨也。迫动下文所谓回转也。所以回生万物者也。凡积三则为众。众则盛。盛则必回转。二月阳盛。雷发声。故以畾象其回转之形。非三田也。韵书有畾字。训田间。误矣。凡许书字有畾声者,皆当云靁省声也。鲁回切。十五部。《康熙字典》:(说文)本作靁。隂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声。象回转形站。(易·说卦)震为雷。(礼·月令)仲春,雷乃发声。 又(礼·曲礼)毋雷同。(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 又(司马相如·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注)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又(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注)雷鼓,八面鼓也。 又(韵会)雷门,会稽城门,有大鼓,声闻百里。(前汉·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 又(南部新书)胡琴社会心理,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又山名。(书·禹贡)壷口雷首。(疏)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 又泽名。(书·禹贡)雷夏旣泽。(传)雷夏,泽名。 又汉侯国名。在东海。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又外国名。(前汉·西域传)无雷国王冶卢城。 又州名。(韵会)在广西,其山为雷所震,水流为江。唐置雷州。 又姓也。(前汉·淮南衡山王传)郞中雷被。 又音纍。(楚辞·九歌)驾龙輈兮乗雷,载云旗兮委蛇。(晋语)靑阳。方雷氏之甥也。(注)方雷,西陵氏之姓。黄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实生靑阳。雷纍同。○按晋语注,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又(集韵)鲁水切,音垒。推石下也。 又(集韵)卢对切,音类。本作礧。或作垒礌檑。(埤苍)推石自高而下也。(周礼·秋官·职金注)枪雷,椎椁之属。(释文)刘音诔。沈云:当为礌,郞对反。(前汉·鼂错传·具蔺石注)如淳曰:蔺石,城上雷石。师古曰:雷,来内反。 又(正字通)击鼓曰雷。(古乐府)官家出游雷大鼓。 此外,
“雷”字的字源演变形式如下:
它们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即大篆)——小篆——楷体。
由此可见,“雷”在起初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到小篆则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但其本义都未曾发生变化,即: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在使用中又衍生出如下引申义:
1、古礼器名。通“罍”。《隶释-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钟、罄、瑟、鼓、雷、洗、觞、”。
2、古代作战时用来攻击敌人的石块。《周礼·秋官·职金》:“凡国有大敌而用金石”。注:“用金石作枪、雷、椎、椁之属。”
3、姓氏。传说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此说见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五》。
4、敲击。通“擂”。《资治通鉴》:“雷鼓大震”站。
5、动词,打雷。故雷则掩耳。《吕氏春秋·贵生》:“故雷则掩耳。”
6、形容声音巨大。如“雷抃”,形容掌声如雷。《文选·汉·马季长·长笛赋》:“失容坠席,搏拊雷抃。”注:说文曰:抃,抚手也。雷抃,声如雷也。又如“雷鸣”,像雷一样震响。“雷怒”,相当于勃然大怒。再如“雷厉风行”,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引申为迅速。
二、“雷”字新解
近几年,“雷”字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的频率都相当地高。“雷人”、“雷到”、“太雷了”“很雷人”“雷死个人”之类的字眼连绵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显然,它已不再代表自然现象社会心理,而是变成了一个日常生活用语,意指由于出乎意料地看到或听到某些事情,行为等而异常震惊,就像被雷击中一样。例如:
①近日,记者在东四环附近遇到陈坤,陈坤以一袭酷似斗篷、又有点像披肩的着装亮相,十分雷人。(腾讯新闻2021-12-03)
②广告牌立马路中央,雷人!(搜狐新闻2021-12-02)
③对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