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1/5/7 3.颅脑CT及MRI检查 一般7天后病脑的颅脑CT及MRI改变才 明显,头部CT扫描显示病脑炎症病变区为低 密度,头颅MRI显示为T1WI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T2WI显示病变更清晰,多在皮层 及皮层下白质,多发斑片状长T2高信号,为 水肿、脱髓鞘、坏死、梗塞。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时头部CT或MRI显 示特征性改变,脑损害有半数病例局限于一 侧,亦可累及双侧,但一侧比另一侧严重, 多表现为颞叶、边缘系统、额叶及枕叶T2WI 白质内大片高信号,为炎性水肿表现,受损 区脑皮质呈脑回状高信号,病变区可见软化、 出血、梗塞、坏死。 五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1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有发热; 2 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3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 4 病毒病因学检查呈阳性; 5 脑电图检查广泛的慢波增多; 6 除外其它诊断。 六 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1 病脑与感染后脑炎 后者是一独立的疾病 (1)该 病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病毒性 疾病、疫苗接种或其它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之后,多 在1-3周后,在原发感染消退时出现脑症状; (2)病因为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 (3)病理改变主要为脱髓鞘病变; (4)在脑和脑脊液中不能分离出病毒。 分为脑型、脑脊髓型和脊髓型。 2 病脑与肺炎支原体脑炎 肺炎支原体脑炎的特点: (1)大部分在呼吸道感染后并发,部分同时合 并呼吸道感染,少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 (2)临床多表现为脑炎及脑膜炎。 (3)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一周左右,血和脑脊液 特异性MP—IgM或MP—DNA阳性。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一 病毒性脑炎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1 病脑的概念 病脑是指病毒侵入脑组织直接引起的急 性炎症。 当脑膜及脑实质同时受累症状明显时又 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二 病脑的临床分类: 根据起病和病程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 慢性和宫内感染; 根据病理改变特点分为局灶性、弥漫性 脑炎; 根据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昏迷型、癫痫型、 精神障碍型、小脑型、颅高压型、脑干脑炎 型、偏瘫型及脑瘤型,2型或2型以上并存时 称为混合型; 根据病原学分类 第一病原是肠道病毒, 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在重症 病毒性脑炎中占首位。 肠道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是脑膜 炎,但是有10%~20%的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主要是柯萨奇A组病毒。今年儿童重症手足口 病已证实多由 肠道病毒71型引起,导致死亡的病例 主要表现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虫媒病毒中主要有乙型脑炎病毒,往往 是危害最大、传播最广的病原,很快导致死 亡,幸存者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甲型流感病毒很少引起脑炎,今年甲型 H1N1病毒流行期间,并发脑炎的病例较少, 但儿童为流感病毒感染脑炎的高危人群,且 绝大多数为5岁以下的儿童,这些合并脑炎的 病例在发病初期为典型的流感症状,1~4天 后发生神经系统症状。 病脑病原学的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法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链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可用于病毒鉴 定、病毒抗原检测、特异性病毒抗体检测。 分子生物学方法:聚和酶链反应 (PCR)、多重PCR等。 三 病脑的发病机制 (1)当皮肤损伤或虫媒叮咬时,病毒即 可进入机体,如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 毒等。 (2)嗜神经病毒、肠道病毒和腺病毒可 由结膜感染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3)呼吸道途径 包括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麻疹病 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经呼吸道感染后,由 肺泡进入淋巴组织而扩散到全身,然后经血脑屏障 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4)消化道途径,如EB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等。 (5)神经途径:单纯疱疹病毒1、2型,脊髓灰 质炎病毒,狂犬病毒。 病脑的发病机制可能为: (1)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 (2)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 (3)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 (4)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