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
1
主要内容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
1
主要内容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ATD)
Propylthiouracil
别名
丙基硫氧嘧啶
Carbimazole
别名
甲亢平
新唛苄唑
Thiamazole
别名
甲巯基咪唑
他巴唑
卡比马唑
甲巯咪唑
丙硫氧嘧啶
药物结构
作用机制
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
抑制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
在体内逐渐水解
游离出甲巯基咪唑而发挥作用
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
在外周组织中抑制T4变为T3
卡比马唑
CBZ
甲巯咪唑
MMI
丙硫氧嘧啶
PTU
药代动力学
PTU
MMI
口服后易吸收,广泛分布于全身,浓集于甲状腺。与血液中蛋白质结合率达76.2%。血中半衰期75分钟,但生物作用时间较长。
原形及其代谢物由尿排泄,能透过胎盘,并经乳汁分泌。
口服吸收率约70~80%,甲状腺与血清浓度比100:1,在血液中不和蛋白质结合,T1/2约4-6小时,甲状腺中高浓度持续约20小时。
原形及代谢物75~80%经尿排泄。易通过胎盘并能经乳汁分泌。
MMI与PTU作用时效比较
观察甲亢患者服药后甲功恢复正常的时间,分为2组,甲巯咪唑组66例(10mg, 3/日),丙硫氧嘧啶17例100mg 3/日),甲巯咪唑组回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8 vs 16.8周)。
不同剂量MMI疗效比较
甲亢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甲巯咪唑30顿服和15mg顿服,疗效和甲亢恢复正常时间相同,与10mg 3/日的疗效相同。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受试者:来自日本4所医院中240例新诊断的GD患者
治疗方案:※ MMI1组:MMI 30 mg/d
※ PTU 组:PTU 300 mg/d
※ MMI2组:15 mg/d
研究结果:
第12周时,MMI1组FT4正常率显著高于PTU组和MMI2组;
FT4≥ 7 ng/dl 的患者,第8、12周缓解率MMI1组高于PTU组,第8周缓解率MMI1组高于MMI2组 ;
FT4<7 ng/dl 的患者,三组间缓解率无显著差异。
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轻度肝毒性)PTU组高于MMI1组,MMI2组最低。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
1
主要内容
总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3%(1256例分析)
%
%
皮疹、瘙痒
5.6
神经痛
0.7
脱发
4.1
白细胞减少
0.4
关节痛
1.6
血小板减少
0.2
胃肠不适
0.9
粒细胞缺乏
0.14
肝损害
0.8
全血细胞减少
0.07
Meyer-Gessner M,et al. Dtsch Med Wochenschr. 1989 Feb 3;114(5):166-71.
常见不良反应
丙基硫氧嘧啶和他巴唑可引起最多达13%的患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
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
关节痛、关节炎
发热
味觉异常
恶心、呕吐
常见不良反应治疗对策
轻度皮肤过敏:
可以不停药,予以抗组织胺药物治疗;
持续轻微皮肤过敏:
需停药,换用另一种药物;或改用放射碘或手术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
停药(50%患者交叉过敏,不推荐用另一种药物替代),改用放射碘或手术治疗;
胃肠道不良反应:可能与剂量有关;
PTU引起的部分皮肤症状:排除血管炎可能。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
1
主要内容
少见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异常
ANCA阳性血管炎
肝损伤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Hirata‘s disease)
间质性肺炎
潜在致畸作用
血液系统异常
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4.0×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2.0×109/L
轻度 2.0-1.0×109/L
中度 0.5-1.0×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重度 0.5×109/L
粒细胞缺乏症
发病率:约为0.2-0.5%。
好发时间:服药最初2个月内;
有报道(1): 50例粒缺患者平均发生在1.6±1月,2例在第4个月;
是其他引起粒缺药物的发生率的20倍。
与药物的剂量关系:
MMI40mg/d 较40mg/d发生率增加8.6倍(1)
MMI剂量20mg/d发生率明显高于5~15mg/d组(2)
MMI剂量低于30mg/d没有发病,PTU没有剂量相关性(3)
英国的资料显示,粒缺大多是由PIU引起
日本的资料显示,粒缺发生和药物剂量、服药时间、是否再次服药等无关。
van Staa TP, Boulton F, Cooper C, et al. Am J Hematol 2003; 72:248.
Cooper DS, Goldminz D, Levin AA, et al. Ann Intern Med 1983; 98:26.
血液系统异常
血液系统异常对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新高考作文升格技巧系列加讲解》课件.pptx VIP
- 遥感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概要.ppt VIP
- A level 纯数 2020年夏季 AS真题试卷1(含答案)版本1 A level Pure Math 2020 Summer AS Past Exam Paper 1 (with answer).pdf VIP
-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五章--幼儿行为观察记录.ppt VIP
- 体育班家长会课件.pptx VIP
- 2024《服装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以美邦服饰为例》12000字.docx VIP
- 南京审计学院.ppt VIP
- 老子《道德经》课件.ppt VIP
- 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景家口至清水驿段扩容改造报告书.pdf VIP
- 汽车后地板系统的设计指南.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