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第3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高潮.pptVIP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3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高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 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 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 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报馆于古有征乎?古者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使乘輶轩以 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也。 西人之大报也,议院之言论纪焉,国用之会计纪焉,人数之生死纪焉,地理之险要 纪焉,民业之盈绌纪焉,学会之程课纪焉,物产之品目纪焉,邻国之举动纪焉,兵力之 增减纪焉,律法之改变纪焉,格致之新理纪焉,器艺之新制纪焉。 其分报也,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 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 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 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赜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 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赜,不能尽人而解,故有 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 日报,或三日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国家之保护报馆,如鸟鬻子;士民 之嗜阅报章,如蚁附膻。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曰:惟通之故。 其益于国事如此,故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 进报馆者,其主张国是,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 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秦晤士》之议论,文甫脱稿,电已飞驰,其重之又如此。 今设报于中国,而欲复西人之大观,其势则不能也。西国议院议定一事,布之于众, 令报馆人入院珥笔而录之;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无论外人也。西国 人数、物产、民业、商册,日有记注,展卷粲然,录副印报,与众共悉;中国则夫家六 畜,未有专司,州县亲民,于其所辖民物、产业,末由周知,无论朝廷也。西人格致制 造专门之业,官立学校,士立学会,讲求观摩,新法日出,故亟登报章,先睹为快;中 国则稍讲此学之人,已如凤毛麟角,安有专精其业,神明其法,而出新制也。坐此数故, 则西报之长,皆非吾之所能有也。然则报之例当如何?曰: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 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详录各省新政,则 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博搜 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嫚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 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 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而自大矣。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 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渐备矣。 嗟夫!中国邸报兴于西报未行以前,然历数百年未一推广。商岸肇辟,踵事滋多; 劝百讽一,裨补盖寡;横流益急,晦盲依然;喉舌不通,病及心腹。虽蚊虻之力,无取负山;而精禽之心,未忘填海。上循不非大夫之义,下附庶人市谏之条;私怀救火弗趋 之愚,迫为大声疾呼之举;见知见罪,悉凭当途。若听者不亮,目为诽言,摧萌拉蘖, 其何有焉?或亦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自《时务报》一出,每旬一册,每册数千言,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所欲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销行至万七千余册。” 凭借办报者的私人资源,以地方官员的行政命令为销售驱动,让《时务报》这一政治性刊物拥有了宗教报刊和商业报刊从未达到的发行广度。 2、汪康年与梁启超的矛盾 (1)黄遵宪的提议 “既为公众所设,当如合众国政体,将议政(于馆中为董事)、行政(于馆中为理事)分为二事”;“另举总董四人,所有办事规条应由总董议定,交馆中照行”;馆中庶务由“坐办”处理,并力主延吴樵为“坐办”,“专理馆中庶务”,至于“外面应酬及他处函信,则由攘卿主持。”“其任在联络馆外之友。” (2)章炳麟与康门的争执 “自与梁、麦诸子相遇,论及学派,辄如冰炭。” “将尽逐浙人而用粤人” (3)1897年,梁启超离沪抵湘 (4)汪拟安排梁为“正主笔” 1898年3月,梁致书汪康年: “非兄辞则弟辞,非弟辞则兄辞”,“如兄愿辞,弟即接办,如兄不愿辞,弟即告辞,再设法另办”。 汪梁之争,其“导火线还是权力划分,目的是为了争夺报馆管理支配权。”在这样的矛盾中,又掺杂了汪康年与黄遵宪的不和、汪梁学术上的冲突,再加上书生意气作祟、地方派别的因素等等,最后导致了《时务报》同仁走向分裂。 (5)《时务报》之争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