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第2期 客家研究辑刊
NO.2,2011 The PeriodicaIofHakka Research
宋代赣南交通格局的变化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
李云彪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学术界存在争论 ,代表性的观点至少有以下几种:房学嘉先生认为
客家初步形成于南朝末年,他在 《客家源流探奥》一书中提出 “南朝末年,生活在客地的先民,已具
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标志着客家共同体已初步形成”①。罗香林先
生认为:“客家这系统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谢重光先生认为,“既然南宋时客家人已
经形成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社会心理素质,共同的语言——客家方言,那么,肯定
客家民系至迟在南宋已经正式成立,应是较合宜的。”@吴松弟先生也认为 “大约在宋末开始形成客
家民系”④。周建新先生提出三期说,认为宋代以前是客家民系的酝酿期、宋代是客家民系的形成
期、明清是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期@。此外,关于客家起源还有 “东晋说”、“三国说”、“秦朝说”和
“明清说”等等。
赣南 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吴松弟先生认为,“显然,在南宋后期梅州已有相当数量的来 自汀
州和赣州的移民。汀、赣二州是客家人形成的摇篮,但南宋后期居住在梅州的汀、赣人是否即客家
人尚须考证。”④周建新先生也认为赣南 “是客家人的摇篮”,是 “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他在
《江西客家》一书中进一步提出 “赣南作为客家文化、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在客家文化、客家民系
的成熟期 ,与闽西、粤东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鉴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重要
地位,本文试图从宋代交通格局变化的角度来论述客家民系的形成。
[收稿 日期]2011—09—09
[作者简介]李云彪(1987一),男,江西赣州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
①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第36页。
②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第41页。
③ 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t995年 ,第 178页。
④ 吴松弟 :《客家南宋源流说,载 《复旦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⑤ 周建新等:《江西客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52页。
⑥ 宋代赣南地区辖虔州府和南安军一府一军。开宝八年(975),宋太祖平南唐,在赣南设虔州府(治所在虔州城),隶江南西路。
虔州府下辖赣县、虔化(绍兴二十三年改宁都)、兴国、信丰、雩都、会昌、瑞金、石城、安远、龙南 (宣和三年改虔南,绍兴二十三
年复改龙南)、大庾、南康和上犹(又称为南安县)等13个县。淳化元年(99o),从虔州府析分出大庾、南康和上犹3县别置为
南安军(治所在大庾),使赣南有两个政治中心。
⑦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 189页。
⑧ 周建新等:《江西客家引言。
43
、 赣南交通格局的变化
唐宋交替,政治权力中心由长安移到开封。受此影响,交通格局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江西取代
湖南成为中原与岭南的主要联系通道。北宋余靖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在 《韶州新修望京楼记》一
文中议论道:“唐、汉之西都也,繇湘、衡而得骑田,故武水最要;今天子都大梁,浮江、淮而得大庾,
故真水最便。”q)J听谓 “浮江、淮而得大庾”,就是走赣江水系和大庾岭道。
关于古代岭南交通格局的改变,蔡 良军先生从岭南政治、经济重心转变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唐中叶以前岭南的政治、经济重心偏西部,桂州路、郴州路先后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要交通线
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广州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江淮与广州经济联系加强,大庾岭道成
为中原通岭南的最佳路线。”②许怀林先生认同蔡氏的观点,在 《江西通史 ·北宋卷》一书中进一步
分析道:鄱阳湖——赣江航道,“这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东移江西,至北宋以后,已经稳固地确
立下来”。③南宋时期,交通中心进一步东移江南,东西向道路成为主干道。张锦鹏先生在 《论南宋
时期交通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