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毒素 — 破伤风痉挛毒素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 肌肉舒张 痉挛毒素阻断抑制性冲动的 发放而导致肌肉强制性痉挛 接合 (2) 微菌落和生物膜现象在现代临床医 学中的意义 (1) ? 对某些慢性难治性感染有了新的理解和认 识。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组织的囊性纤 维病等;另外生物膜与 中耳炎、军团病等 急性感染有关。 ? 微菌落及生物膜是 现代医源性感染 的重要 原因。许多医疗设备如导尿管、人工植入 物、创伤敷料等其表面均可被细菌黏附并 形成生物膜。 微菌落和生物膜现象在现代临床医 学中的意义 (2) ? 因为生物膜对抗生素的强抵抗力,所以更 高剂量和 / 或长期使用的抗生素被用来治疗 生物膜相关的感染。 ? 因为生物膜很容易在家居设备表面形成, 在消毒及清扫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能会增 加因日常活动而导致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 发生机会。 E. coli O157:H7 biofilm formation on stainless steel Influence of culture conditions on biofilm formation by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R. Dewanti and A. C. L. Wong. Int. J. Food Microbiol. 26:157 – 164 (1995) 微菌落和生物膜现象的其他意义 ? 工业方面:导致工业产品及设备的破坏。 ? 生物工艺学方面:一些反应器被设计以 加快生物膜的形成,如处理环境污水 (工业、污染的地下水等);生物膜还 可用于生产多种生化药剂。 ? 环境方面:附着在污染土壤颗粒上生物 膜可使污染物降解;附着在植物根部的 生物膜可改善营养循环,而提高农业生 产率。 2 )黏附性结构物质 ? 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一种或几种具有与宿主细 胞或宿主成分有黏附作用的结构物质或成分。 ? 具有黏附作用的成分主要为蛋白质、糖蛋白 或多糖、脂多糖。 ? 黏附结构:普通菌毛、荚膜、微荚膜、支原 体顶端结构等。 ? 细菌的黏附结构物质均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 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而介导黏附作用发生。 2 )黏附性结构物质 定居因子 大肠埃希菌黏附素 黏附素 (adhesin) 菌毛 黏附素 革兰阴性菌为主 G(-) 的外膜蛋白 黏附因子 (adhesive factor) 非菌毛 黏附素 荚膜及微荚膜 G(+) 中如链球菌 的脂磷壁酸 (LTA) 荚膜多糖(胞外多糖) 2 )菌毛黏附素 下图:菌毛上的黏附位点即配 体与宿主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 上图:细菌由菌毛介导的黏附 2 )菌毛黏附素 细菌可变动菌毛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的位点 以适应不同宿主细胞受体和逃避免疫防御 菌毛的黏附作用可抵抗液体流冲击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 黏附肠粘 膜上皮细胞形成的微菌落 (SEM)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PEC) 黏附肠 粘膜上皮细胞形成的微菌落 (SEM) 非菌毛黏附素 荚膜和微荚膜(生物膜) 上图为有荚膜的布鲁菌 下图为 A 型链球菌的 TEM 3 )黏附机制 ? 包括:静电吸引、疏水作用、阳离子桥 联作用、配体 - 受体相互结合 细菌与宿主细胞 之间距离 10nm 细菌与宿主细胞 之间距离 10nm 黏附为不稳定的、可 逆的 黏附为牢固的、不可 逆的 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后二者生理 生化变化 二者结合 配体和 受体构 象改变 信号传 递 细胞生 理生化 变化 ? 细菌可发生的变化。 ? 宿主细胞方面的变化。 4 )组织趋向性 ? 不同种的细菌 以不同的配体 与不同种的宿 主结合。 ? 在同一种宿主中,微生物大多只能黏附于 某一特定组织靶位,即 某一细菌只感染某 一特定组织。 ? 病原体的配体和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及相互 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 组织趋向性发现的意义。 2. 侵入 (invasion) ? 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动侵入非 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 ? 被侵入的细胞主要为黏膜上皮细胞 ? 常见的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有:鼠伤寒 沙门菌、福氏痢疾杆菌、 EIEC 等 ? 侵袭基因 (invasion gene, inv 基因 ) 侵袭素 (invasin) The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in Bacteria A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allows the bacterium to deliver proteins directly from its cytoplasm into the cytoplasm of the host cell. 细菌侵入非免疫细胞 Shigella Passing Through the Mucous Membrane and

文档评论(0)

精品大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类课件,PPT课件,ppt课件,专业类Word文档。只为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