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法论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吸纳与创新.docxVIP

点染法论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吸纳与创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染法论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吸纳与创新 点染法论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吸纳与创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点染”法:论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吸纳与创新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繁荣于1908—1918 年间的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灵感源泉, 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点染”的艺术 技巧。但是意象主义诗人们并未一味模仿中国古典诗歌, 而是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点染”技巧。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西方现代意象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在“点染”手法运用上的契合点,赏析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效果,并得出结论: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契合是前者对后者的“点染”法吸纳与创新的结果。 关键词:“点染”法;意象主义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吸纳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1—0037—02 一、引言“点染”一词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此时“点染”指挥笔作画,是绘画的普通笔法,后来渐渐演变成我国传统绘画中十分重要的绘画技法之一——点染法,即“画的主体用点笔或清晰的线条勾出,背景用染笔出之,点 缀景物与着色晕染,谓之点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指出:“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从刘熙载的论述中,我们领悟到,“点”就是点明情感、道理,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道理,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二、“点染”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主义诗歌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诗歌简约蕴籍,古代诗人们追求对意境的开拓,常常为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意识地写少一点,以寥寥数语传无穷之意[2]44。如此一来,原是绘画基本技法的点染法便被移用到诗词创作中。 1908年前后, 以庞德为首的西方诗人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抒情说教的陈腐诗风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 主张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革新诗歌。庞德发现中国古诗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旨, 注重呈现意象的含蓄美、朦胧美的特点与意象主义的主张相契合,便开始积极学习借鉴中国古诗的表现形式,通过呈现具体鲜明的意象,表达内心的顿悟,指向深远的“象外之象”。不仅如此,“意象意象,以象示意而意在象外”(翁显良语),意象具有的这种“象内意”与“象外意”也为意象主义诗人在塑造意象时使用“点染”技巧创造了前提[3]92。 三、“点染法”: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吸纳与创新(一)点染法的表现形式“点染法”在唐宋诗词中并不鲜见,在意象主义诗歌中也可洞察到它的痕迹。点与染的结合形式也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先点后染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首句点出“闲愁”之苦,以下用斜阳、烟柳的景语渲染苦闷之情,表达对 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深沉优虑。 唐诗宋词通过“点”与“染”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的技法深深吸引了英美意象派诗人,他们通过学习与模仿总结出了自己的点染理论,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诗歌。如意象派诗人弗林特所作《十一月》就深得点染法之妙[5]97。 我在你的一双明眸里,看到了, 你身上永恒的东西。你在苹果树的枝头上, 阳光闪烁,那就是十一月。阳光、苹果、笑声、还有爱情, 我们收获着,你和我。 [收稿日期]2011-10-2[作者简介]杜爱平(1982-),女,硕士,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