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普读物 计算机 一部历史 书评
科普读物lbrack;计算机colon;一部历史rsqb;书评
《计算机:一部历史》书评 译者:Nasca原文作者:Robert Schaefer 2021-09-29 21:10:26挑错 |查看译者版本
……一部知识性强而又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
除非你在过去20年里一直与世隔绝,否则就不可能丝毫没有受到信息革命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各行各业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革新。其中首当其冲的要属商业、娱乐业、新闻业、汽车制造业和通信业。在通信业,计算机科技不仅改变了移动设备、电话、收音机、电视,还催生了网络电台和网络电视。
《计算机:一部历史》(Digitized)的作者彼得·本特利(Peter?J.?Bentley)为读者精心打造了一部知识性强而又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
他将带领读者踏上探索的旅程,追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沿革,饱览研究人员和企业家的精彩故事,探访孕育尖端技术的计算机实验室。
《计算机:一部历史》与《纽约图书杂志》(NYJB)之前评论过的一本书籍——詹姆斯·格雷克(James?Gleick)的《信息学》(The?Information)——在内容上有些许重合的地方,不过读者无需介怀;毕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博大精深,单凭一本书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计算机:一部历史》介绍了计算机、互联网、万维网等众多领域的奇才,其中包括:克劳德·香农、约翰·冯·诺依曼、约翰·莫奇利、戈登·摩尔、沃伦·麦卡洛克、莫里斯·威尔克斯、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鲍勃·卡恩、文特·瑟夫、彼得·T·柯尔斯坦、蒂姆·伯纳斯-李。
在第一章——准确地说是第000章,因为章节的编号采用的是二进制,第一章为000,第二章为001,第三章为010,以此类推。言归正传,第000章讲述了计算机革命的开端,那时候,“计算机”在词典中的定义还是“执行计算工作的人”,而开创先河的第一人是一名数学家,他叫艾伦·图灵。
1936年,图灵研究了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判定问题”。判定问题的内容是:有没有什么算法可以让机器自动判定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图灵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思想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他都喜欢从最基本的公理出发来推导结论。他原本打算用一台通用理论计算机来解决希尔伯特的判定问题,结果发现,有些问题是计算机永远解决不了的。
第一个得出这种结论的并不是图灵,而是阿伦佐·邱奇。据说,邱奇已经把算法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跟一般人说话一样轻松。邱奇解决判定问题的方法与图灵截然不同,但两者的效果是等价的,后人将他们的理论统称为“邱奇-图灵论题”(Church-Turing?thesis)。“邱奇-图灵论题”为计算机科学奠定了部分基础,而图灵的理论计算设备如今被称为“图灵机”。
接下来,彼得·J·本特利以排序算法为例,剖析了计算复杂度的本质。
此外,本特利博士还运用了形象而直观的比方,细致入微地讲解了计算机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等最基本的逻辑元件的运作机制,这在科普读物中实属难能可贵。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经过他的讲解,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令人叹为观止。本特利博士从逻辑元件的话题拓展开来,以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一系列话题,其中包括控制论、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界面、密码学、数据库、互联网和万维网的问世等等。
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其实并不像是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它们由二战时期的科学家设计和研制,主要用于弹道计算、原子弹物理分析和密码分析。这些计算机体型庞大,功耗巨大,采用真空管制成的逻辑开关控制。
1949年,剑桥大学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存储程序计算机,称为EDSAC(电子延迟存储自动计算机)(此前的计算机都是通过手动更换插线板上的线路进行编程),EDSAC直到1958年才光荣退役。1953年,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体积和功率都比以前小得多的晶体管。不过,直到1959年集成电路问世以后,计算机才得以向着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当时的集成电路由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芯片上制成。)
随着子程序、模块化编程和汇编语言的相继问世,计算机软件领域迎来了第一次飞跃。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高级编程语言是为了计算方程式而发明出来的,它叫福传(FORTRAN,全名是Formula?Translation,意为“公式翻译”)。福传由IBM的工程师于1957年发明,在此基础上,还有不少语言相继问世,并沿用至今。1968年,科学家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届软件工程大会,明确提出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概念。
1965年,戈登·摩尔(英特尔创始人)做出了一个著名的预测。当时,他注意到,数字集成电路的密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