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难民村”的时代脚印
他是一枚栗子,在这片土地扎根。春风化雨,傲雪斗 霜,一片林成焉,一座山获焉。
生活于斯,奋斗于斯,他也站成了一座山。
――采访手记
上篇:问山
难民村在呼唤
有时,抉择决定人生。 1991 年,时双印走在人生十字路 口。
正是仲冬时分,太阳从蛤蟆石岭那面的河北天空滚过来, 慵懒地俯瞰这方土地。洪川村冷风凛冽,寒气袭人。
就在几小时前,观音台这个农家院的北房,时任丁峪乡 党委书记王来锁的话语还在响起。
“双印,我们认为你接任洪川支部书记最合适。 ”
“王书记,不是我不想当,实在是客观情况不允许。老 婆教书,家里家外都得我来做。我不想因为我耽误村里的工 作。”
时双印态度诚恳,说话实在。
“知道你有困难。可是,你也知道,村党支部正是青黄 不接时候,实在挑不出合适人选担任支部书记。乡党委经过
再三考虑,才做出这个决定
时双印低头不语。手指间夹着的石林烟丝丝袅绕,烟灰 积了老大一截。
“你是个党员,关键时刻,能给党组织讲条件?” 既然党委书记放了狠话,时双印只得点头,答应代理支 部书记七天。
王书记走后, 时双印心神不宁, 坐立不安。 妻子不在家, 女儿在 30 里外的丁峪念初中。一连几天,送走在五里远的 朱石铺读小学的儿子,便坐在街门口发呆。
居高临下,眼前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个 89 户 270 口
人的晋冀边境小村。远处,北面的段岭、神虎岭和东面的蛤 蟆石岭构筑起屏障,将村庄团团围定,只在东南角留个豁口 通往河北省赞皇县的黄北坪、王家坪、虎寨口,再就是西面 的出口,迂回曲折连接着山外。再远,则有古长城遗迹。时 间的大树将一片叶子遗落于深山中,任其飘零,自生自灭。 时代的大纛随风摇曳,把一个孰去孰留的两难命题抛给这个 刚逾不惑、 虎背熊腰的山里汉子, 令他五内熬煎, 寝食难安。
妻子从学校回家,见他焦躁不安,便说, “男子汉大丈 夫,有什么愁头?该决定就决定,还没见过你这样拖泥带水 呢!”
妻子胡翠花比汉子小一岁, 温柔贤淑, 有知识女性气质。
两人青梅竹马, 结婚生子, 一路走来。 知夫莫若妇, 她知道, 眼前这个男人是个坚强果断自信,可以信赖托付的真汉子。 十九年前,她念平定师范中师,他在丁峪中学高中毕业 后留校任事务长。一纸征兵命令,他辞去工作,非报名参军 不可,任是谁都劝不住。此一去,就是六年。
1978 年,她已有了五年教龄,他却复员回到农村。一条 红线将早已相识相知的两人牵到了一起。 他问她,“咋样?” 她红着脸,抿嘴笑, “你说怎样?”面对不对称的天平,汉 子一言九鼎,“婚事就这么定了。我就不信,我这辈子会窝 在农村!”
家里穷,结婚时只给新娘做了一身新衣服。买下的两双 新袜子,双印说,给大嫂一双吧, 她家太穷。 结婚头天晚上, 她说,我还没鞋呢!他笑了, “你在娘家时就不穿鞋?”随 后正言,“只要努力,以后咱什么都会有的! ”
往事如烟,誓言若磐。他的决断总是有根有底,言出行
随,谁听谁信,花见花开。而今这是咋的啦……
若干年前,洪川还不是村落。据说有条山西通往河北的 古道,就在附近的红石崖间。村里有人见过青石路上有斑斑 驳驳的牲口蹄印,路面也被磨得溜光。古道旁有个杀牛岗, 晋人贩牛至此, 常在附近的集市宰杀, 血流成河, 故名洪(红) 川。蛮荒之地,偏远闭塞,却难得山高皇帝远,远离官戎匪 盗,冀晋两省的赞皇、元氏、武安、井陉、平定、昔阳六县 常有逃荒、避役、躲兵之难民,乞讨至此,聚族而居,开荒 种地,苟且偷安,此地便成为有名的“难民村” 。洪川何时 建村,已无从考证,据传村中观音庙挂一口清代大钟,上面 铸刻有“洪川村”字样,后来一场山洪,寺庙被毁,钟被冲 到 15 里外的李家庄河滩,有人捞起,吊在戏楼,又毁于匪 患。村里有人盖房,掘土时曾发现年代不详的大板瓦。时家 先人从元氏县逃荒而来,至双印已然六代。照此推算,至迟 二百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这里便有人居住。
斗转星移,世事更易,多少桑田成沧海,这里却似乎仍 为世外桃源。双印、翠花都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山外人 的生活早有了现代气息,而这里的乡亲们还住着原始的草房。 这种房屋,用木头搭架子,上面苫盖着厚厚的谷草,一年加 一层,倒是不怕下雨下雪,但潮湿阴暗,不宜人居。双印、 翠花都在这样的草房里长大, 15 岁前没见过砖瓦房什么样子。 没有土地,满山遍野的原始森林,人们硬在石头缝间刮土, 造成“巴掌田” 、条条地,满打满算不过 180 亩,人均仅 6 分。土薄地寡,种着几十年一贯制的老品种二黄玉茭,打下 粮食交了公粮就不够吃了。糠菜半年粮,留给时双印的记忆 太多太深。而山上原始森林资源丰富,砍山卖木头、劈柴烧 木炭便成为洪川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山间无路,木头、木炭 需远走五里,到朱石铺才能运出。时双印在朱石铺读书时, 上学常要捎扛一草包木炭或一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