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流发展历程
一、1970年代之前
新加坡原本是一漁村,萊彿士在1891年發現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開發成為往來印度洋和南中國海之間貿易船隻的轉運站。接著商人從印度、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家跟著在新加坡河停舶。新加坡成為貿易集中地,早期的貨倉都是分散新加坡河兩岸,其用途大部分是存放,做為貨物交換的地點。當時貨物大部分是土產和原料。新加坡是一個小島,沒有天然的資源更沒有寶貴的礦產等等。人民必須靠這些商人引進食料和日用品。
新加坡原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到1959年新加坡人民組織自治政府,為獨立做準備,領導者曾認為新加坡要繼續成長最好是和馬來西亞
合併。可是由於政治策略差異,兩國無法達成共識,結果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成為自主獨立國家。為了生存政府開始進行生產貨物的活動,而不只是依存於商業和轉口貿易。
新加坡開設一個工業園區,即裕廊工業園區。其他工廠紛紛設立其中。跟著貨物存放和產品分銷處理也是工廠的一部分。其功能為儲存原物料和產品。第一個工業計畫執行相當的成功,95%的產品提供國內的需求。
英國政府擬定在1968年撤退新加坡,因此政府決定加速工業化,以解決失業問題。政府接二連三的推出五年工業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建廠,那時製造業是以勞力密集產品為主。隨著多個工業園區的設立,廠房和貨倉分布全島。
貿易和工業繼續增長促使海港和機場的開發,1960年代在直落亞逸和岌芭碼頭共有16萬平方公尺的倉庫和5公里的碼頭。而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內銷,因此利用空運的貨物不多,貨物大多數是胡姬花、熱帶魚和探油儀器。
二、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是新加坡運輸史上重要的萌芽時期。1972年6月3日新加坡開發了深水碼頭處理貨櫃,並大量投資現代化的深水處理貨櫃碼頭,因此國際貨物處理量相繼產生,海港內外另設貨櫃儲存集散站。同時海港內規劃成為自由貿易區,貨櫃及貨物能在新加坡便捷的轉移到任何目的地。
新加坡政府開始籌劃重建機場,政府預測巴亞耶巴機場是無法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和貨量。由於舊機場位在距離居民較為密集的地方,加上機場周邊地下基礎設施,如廢物排除管、水電等都必須搬遷,因此政
府決定在樟宜(新加坡的東北角)填海興建大規模的國際機場,可處理超越4,000萬人次及200萬噸的貨物。
新的機場和貨櫃港對於貿易及服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並促使產品能銷往世界各地。1970年代初期雖然受到石油危機,但由於世界經濟快速成長,加上越戰急需提供資源服務,跨國公司的產品外銷,還有貨櫃巨輪和大型貨機的產生,新加坡開始大幅度的國際化。
新加坡政府對於物流業的發展政策是採取領先的地位。政府不但維持貨物自由流通,免徵收大部分的貨物稅(約占總進出貨物的95%以上),還制定獎勵措施,吸引外來投資,同時加速提高服務效率。新加坡的資源只有300萬的人力資源,因此政府必須提升人民的素質,大量投資教育。提高文化、技術水準,同時培育專業人士,資助和派遣公務人員到國外吸取國際服務生產的寶貴經驗。
由於交通方便,還有世界各國時髦產品集結新加坡,價錢不昂貴,這也促使貨物的集結、採購、分銷、維修等行業產生。貨倉因此向內地移動,在輕工業和商店的周圍紛紛設立。
1970年代,製造業大部分採取先製造,然後再推銷到各消費市場,所以產品千篇一律,產品必須預先運送到市場,然而在各市場並無倉儲設施。新加坡作為歐美和日本等國家提供東南亞貨物的集中所在地,因此許多本國的倉儲大多數是提供這些國家的服務。
三、1980~1990年代
1980年代是新加坡物流業的轉捩點,從簡陋的倉儲和運輸提升為集合供應商,採購、原料處理和儲存、生產步驟、客戶的需求及反應、產品銷售後服務及維修等服務,利用高科技的軟硬體設施,與通訊系統來處理文件,同時綜合金融、交通、人力貨源和培訓,在政治穩定及社會
安寧的環境之下,通暢無阻地完成準確、快速、有效、準時的服務,低廉地將所需產品貨物運送到目的地客戶的手上。
首先新加坡在1980年初期,面臨經濟衰退,這是繼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最為嚴重的打擊,因此政府組織高層委員會全面深入探討各行業如何能在最短的時期內使經濟復甦並成長,而倉儲和運輸是其中重要的課題,所探討的是倉儲和運輸為一種副業,補助其他行業的發展,對於國內量產總值貢獻約在2.41%,當時倉儲和運輸純綷是提供儲存、簡單的分銷、運輸以及貨運代理的服務。其中倉儲和運輸的成份約占80%,而分銷功能份量占其餘的20%。
在探討的過程中,委員會發現倉儲及運輸業可作為企業貨運處理中心,因此開始規劃自由貿易區,使空運貨物可以自由快速的轉運。開發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充分利用高度空間及應用科技,自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