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逍遥游》的美学意义.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逍遥游》的美学意义      刘会凯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但后人对《逍遥游》的理解众说纷纭,这也恰恰彰显出《逍遥游》文本蕴含及阐释的多元性。而从“小大之辩”入手,通过揭示“无己”、“无功”、“无名”和“无用”、“无为”等意指,可以感知到“逍遥游”美学的价值取向;通过挖掘“有待”与“无待”的思想内涵,以及由之衍生的“心斋”与“坐忘”等美学范畴,可以体悟到“逍遥游”美学的审美趋向。庄子的“逍遥游”美学思想,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后世文人的精神世界也有着潜在的构建功能,对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亦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美学意义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意和美学意义,历来倍受后人重视。特别是“逍遥游”作为道家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哲学的一个诗意境界,颇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即便在当下,仍有其不可抹却的积极意义。   一、“逍遥游”的内涵   《逍遥游》言约旨远,使其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古人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和诠释,深受其学识、阶级立场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根据贾宗普的总结,后人对《逍遥游》的解读大致有魏晋玄学的“各适其性”,佛、老的“空无”思想,以及儒家思想认为的“自在快适”。在此,关于学界对《逍遥游》文本的不同阐释不再赘述,但是想要真正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还是要回归文本,探究其原本的含义。   (一)“逍遥游”的含义   “逍遥”最早的出于《诗经》和《楚辞》。《楚辞》有言“聊逍遥以相羊”,《诗经》中有“河上乎逍遥”和“河上乎翱翔”等语句,对此,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道“逍遥、相羊,皆游也”,解释“聊逍遥兮容与”为“聊且游戏,以尽年寿①”。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注道:“逍遥,犹翱翔也。” 可以看出,《楚辞》和《诗经》所说的“逍遥”含有不为世俗所累,不为教条所桎梏的意思。   明代王夫之在其《庄子解》指出:“逍者,响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此处之“逍”应为“消弥”、“化无”之意,“遥”应为不被思想知识所束缚之意。所以,“逍遥游”的意思大抵是人不受事物束缚,身心上的极大自由。陈鼓应曾经对《逍遥游》解释道:“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②”这最贴合庄子所谓“逍遥游”的含义。   (二)小大之辩   《逍遥游》布局宏大,笔法奇特。先是由鲲鹏引出“小大之辩”,又从“小大之辩”引出“无己”、“无功”、“无名”,从而得出结论,只有无用、无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通过对鲲鹏这一想象中的高大形象与蜩、学鸠等微弱形象进行对比,从而引出“小大之辩”。其“小大之辩”超出了相对个体而言的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对个体自由的程度进行了分辨。吴怡在《中国哲学发展史》里由分析“小”、“大”切入,点明庄子之“大”,不是指体积、金钱、权力的“大”。庄子的“大”,在于他的胸怀和心灵的境界。鲲鹏作为“小大之辩”的“大”,却不是庄子所谓的逍遥的“大”。能达到庄子内心所谓的“大”的人,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庄子用蜩和学鸠来比喻尘世中人,为蝇头小利窃喜不已,视野十分有限,心灵逍遥的范围自然也很窄。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但是“比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两位与鹏鸟相似,心灵从桎梏中挣脱,明晰了个人内在的和外在的纠缠,然而并未在行为上完全突破,无法达到完全的逍遥。只有那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可以到达真正逍遥的境界。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是说尊重事物的天性,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对此,徐复观先生说:“人之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③   因此,在自然之中必须遵循事物的天性,打破思维的牢笼,将自身与世界、与万物相融合,便能“无所待”,心灵方可在寰宇中随意穿梭,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逍遥”。   (三)“有待”与“无待”   庄子的逻辑是渐进式的,“小大之辩”如此,“有待”、“无待”亦如此。庄子首先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的“有所待”,然后庄子随即提出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晋代的郭象则将其概括为“有待”和“無待”。   “有待”就是对于外界事物有所依赖,“无待”就是对于外界事物无

文档评论(0)

简历,PPT,表格专业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十二年office学习经验。 微软MOS认证专家,曾予供销社、中国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定制财务模板与PPT模板。 头条百家数十万粉丝作者,WPS稻壳儿优秀设计师。

认证主体孝感市城区墨若枫文化传媒中心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900MA4CKBU48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