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现近代 宋、金、元 学派涌现,理论提高时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祛邪论—攻下派 李 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派”或“脾胃派” 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 学派涌现,理论提高时期——宋、金、元 儿科、妇科、针灸、法医、免疫接种等学科日趋成熟 陈无择“三因观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慈 王唯一 陈自明 宋、金、元 预防天花的“牛痘”术原型—人痘术 宋慈的《洗冤录》—古代法医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方规范 一、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现近代 明、清—温病学崛起和成熟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温病学派的形成 大批集成性著作-李时珍 命门学说 中西医汇通 治疗常见病的专家、专著 温病学崛起和成熟时期——明、清 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 吴又可《瘟疫论》提出“戾气”致病 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奠定 了世界植物学基础 明、清——医家 王清任 《医林改错》 瘀血理论 创立活血化瘀方 一、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现近代 近代、现代 中医学研究与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在坎坷中顽强生存;出现中医学院、中医学会和中央国医馆。 建国以来:中医的医、教、研已成规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西医结合已成规模 当代:传统中医与 “中医西化”之争 当代:又一轮 “中医废存”之争 近代中医学研究与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扼杀中医,大批志士奋起抗争 新中国,中医学事业飞跃发展,各种研究获可喜成果 第一节 中医学历史沿革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及社会背景 1.古代哲学的渗透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于社 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医学 2.农耕文化的影响 特定地理环境条件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文化形态 农耕、放牧、航海世界文 化原型 农耕 放牧 渔猎 航海 黄河及长江中下流域——适宜耕作 (中国古代文化特点)农耕文化 影响、渗透中医学 长于观察,经世致用 崇尚祖先,敬仰天地 (二)特定的地理环境 东及东南濒临浩瀚太平洋 西南高不可攀世界屋脊 西及西北杳无人烟戈壁荒漠 北部人迹罕至西伯利亚 内陆腹地,区域广泛,土地辽阔 交通极不发达,国际间文化交流困难 避免固有文化间断和异化 得以沿着自身文化轨迹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历史沿革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相互联系 形神合一 病理上相互影响 组织结构相互沟通 精气血物质相同 脏腑机能密切联系 心理与生理机能有机结合 2.人与自然统一 人与环境统一 人与地域统一 3.人与社会统一 职业 地位 经济条件不同 文化背景差异 天人合一 身心机能差异 劳心者中虚筋柔骨脆 劳力者中实骨劲筋强 承认个体间的差异,强调治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二) 辨证施治 症:是症状 病:有中医的病,西医的病。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某一阶段的各种病理特性的概括,作为治疗措施的依据。 病证:是中医病的分型,西医病也要再分型、分期,也要再结合个体的特点。 何谓辨证论治 辨证: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证的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种疾病,证的性质相同,治疗方法相同 示例: 感冒 皮下出血 风热感冒----疏散风热,辛凉解表,银翘片 风寒感冒----疏散风寒,辛温解表,午时茶 血热妄行----清热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