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ppt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少年心事当拿云 ——诗歌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 继续以青春、生命为主题,学习两首新诗,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情感,学习借鉴抒情达意的表现方式。 通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学习,加强诵读实践,养成诵读呈现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有机融合的自觉。 通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学习,继续强化理解分析表达的规范。 从抒情表达的角度,进一步落实新诗创作实践。 3 2 1 4 教学目标 5 必备知识的积累:郭沫若 五四精神 部分词语 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与情感把握。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新诗创作实践。 语文必备知识的积累与丰富。 3 2 1 4 教学重点 两首诗内容理解与清晰完整的表述呈现。 1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诵读、讨论、点拨 第二课时 2 新诗创作的模仿与借鉴。 教学内容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与形象暗示) 二、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象、境、意) 1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诗写作模仿点:直抒胸臆。 一、导读识人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1.对下句,猜人物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1.形象呈现——诵读体验 ①放号:阳平 去声?——读去声,解释成吹号,但是,诗歌内容跟号角不沾边。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②8个“啊”、6个“哟”,如何读?——学生诵读尝试,可结合网络诵读视频,丰富体验。 二、朗读辨境 2.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三、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 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内容赏析 1.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形象解读——内容理解 ①“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洪涛。 洪涛的暗示性(联想)——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青春的生命力、五四时期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民主与科学的时代力量…… 3.诗歌写作借鉴点 情感抒发——直抒胸臆——感叹词 《峨日朵雪峰之侧》——象、境、意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