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9课 改革开放 课件(人教版八下) (3).pptVIP

历史:第9课 改革开放 课件(人教版八下) (3).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课 改革开放 改革前后深圳的对比 2004.08 * * 这段花鼓词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 ???????????????????????????????????????????????????????????????????????? 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同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7.15亿公斤 1982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1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0年产粮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面对小岗村自发改革的成功,中央的态度如何?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海尔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和国家实行什么政策有关?具体内容有哪些?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 “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经济特区的设置 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 海南岛 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毗邻港澳、重要侨乡 五个经济特区:厦门、深圳、珠海、汕头、海南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 城市: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小结 对外开放 对内改 革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 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3、 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 B B B 知识巩固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 史料分析

文档评论(0)

恋慕如斯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6120125000023
认证主体深圳市龙华区玄龙信息网络服务中心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40300MA5GUQET1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