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疫医务人员心理干预的实践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医务工作者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隔绝病毒的墙。既然是血肉之躯,医务工作者在同时面对生理和心理双重的巨大压力时,心身状态就容易失去平衡,进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个别人甚至会患上精神疾病。笔者团队疫情期间对重庆市1200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的心理筛查结果显示:有焦虑症状的占23%,其中有中重度焦虑症状者占3.4%;有抑郁症状的占30%,其中有中重度抑郁症状者占3.6%;有躯体症状的占47%,其中有中重度躯体症状的占20%。以上结果可见:心身症状在抗疫医务工作者群体中是非常普遍、异常突出的状况。
面对不可预期、威胁生命、早期不可控制的新冠肺炎,面对早期医疗资源匮乏、工作强度巨大的现状,医护人员倍感紧张、压力和焦虑,且大多数人难免出现担心自己被感染或导致家人感染的心理担忧;身体疲劳、精力差、躯体不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决断力受限;易怒、抱怨和苛责他人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评估,发现高危人员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帮助医护人员尽快恢复心身平衡状态。
真实案例
周女士,女,32岁,奉节县某乡镇卫生院医师。她在疫情发生后,被抽调参加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长期处在疫情调查第一线,经常到确诊者或疑似感染者家中调查,工作责任和压力大,常常夜以继日工作,有时还得不到群众的理解。睡眠严重不足,有时非常疲乏却无法入眠,感到身心疲惫,常常心悸、胸闷,全身腰酸背痛,有时会头痛不适,食欲缺乏,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仅仅1个多月体重就减轻了将近5kg。她有时甚至会想,还不如让自己感染病毒,这样就能好好休息一下。与咨询师通话时,周女士声音疲惫,表示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网络量表筛查:PHQ-9:中重度,GAD-7:重度,PHQ-15:重度。
干预过程:按照重庆市的统一部署,笔者团队对医务人员尽可能进行心理普查,先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进行线上网络心理筛查,对3个自评量表结果为中度以上的医务人员,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免费电话咨询。根据实际情况,将每次咨询时间控制在15~30 min。
(1)第一次电话咨询,首先共情,建立信任。倾听周女士的倾诉,帮助其建立积极心态,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推送放松训练的音频,鼓励通过肢体的放松来逐步调节心情;推送适合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自我催眠音频“内在生命力”,从内心逐步增强战“疫”的信心。
(2)第二次电话咨询,周女士首先反馈放松训练和进行自我催眠音乐后,身体疲倦得到缓解,头晕、心悸、胸闷的症状开始缓解,睡眠明显好转。咨询师再进一步帮助其寻找其自身的资源:坚持了一个多月说明其生命力顽强和坚韧;家人对其的全力支持和理解,以及家人期待她的归来,是她要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周女士感到内心有了更大的动力,坚持工作。推送睡眠保健操。
(3)第三次电话咨询,周女士说话语气较之前轻松,情绪稳定,能平心静气地述说,坚持每天做放松训练和睡眠保健操,睡眠也变得深沉,白天疲惫感减轻,自觉心里不再焦躁不安,身体的不适感明显缓解,食欲也开始变好了。近期疫情程度减轻,工作量也减少,回家的日子指日可待,更加坚定了周女士的信心。
心理干预效果:来访者情绪明显好转,睡眠好转,各种躯体不适也明显缓解,能坚持工作,对咨询师非常感谢。网络量表复测:PHQ-9:轻度,GAD-7:中度,PHQ-15:中度。
疫情下医务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方案
在本次新冠疫情期间,笔者团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干预活动。
1. 救援前的岗前培训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在一线救援医务队员里,除了常规临床专业学科医生外,还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精神科医生,在初期既能协助处理患者的临床精神病学相关问题,又能应对患者、医护等人员在医疗环境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心理问题。在疫情平稳时,精神心理工作者再行处理医护人员的创伤、内化行为等深层次问题,力争做到早介入、早干预。岗前培训内容建议:除了基本的传染病防护知识,还应当包括应激反应相关知识、疫情应对的心理准备、自我心理防护与保健、医患沟通技巧、团队互助和心理自助方法等。
2. 救援中的心理干预
救援中的医护人员,身体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常会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悲伤的情绪,有时会觉得无助、压抑,甚至耗竭,在面对患者死亡时会有很强的挫败感或自责。另一方面还担心家人无人照顾,怕家人被感染。因此,要及时评估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适当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寻找各种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重获对生活的自主控制,减轻痛苦,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
(1)动态心理评估: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情绪等方面的评估。
(2)根据心理状态,分层进行心理干预。①对于测试结果正常的群体,继续追踪随访。②对于测试结果轻度异常的群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