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自中国7个大豆生产区和9个大豆品种分离的52株大豆根瘤 为研
究对象,并以23个根瘤 分类的标准 株为参照,采用表型特征、宿主亲和性试
验、16SrDNAPCR-RFLP,16SrDNA全序列分析、16S一23S rDNA IGSPCR-RFLP、
RAPD、REP.ERIC PCR和DNA-DNA杂交,系统地研究了我国7个地区大豆根瘤
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
结果表明:在供试52株根瘤 中,有29株属于快生型大豆根瘤 ,23株属
于慢生型大豆根瘤 。用IGS PCR-RFLP、RAPD和REP-ERIC PCR揭示了快、慢
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内部存在着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一f依据表型特征的结果能够肯定地将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分为两大类群,29
株供试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均能与CCBAUll0有效地分开,并都和USDA205以较高
的高源值聚在一起。23株供试慢生大豆根瘤菌也能与USDA76分开,分别与USDA6
和USDAll0聚在一起。但在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内部各菌株之间的差异较小,
除慢生菌部分菌株的相似性与地理来源有相关性外,在区分亲缘关系较近的菌株之
间的亲缘关系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宿主亲和性试验能将所有供试菌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能在所有宿主植物上结瘤而显示较宽的宿主范围。而另一种只能在部分宿主植
物上结瘤而表现较窄的宿主范围。质粒快速检测结果表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均不
含有质粒,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均有1-4个质粒,质粒类型与宿主亲和性也有一定的
相关性。
为了从遗传基础上比较供试 株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先采用
16S rDNA PCR-RFLP和全序列分析来确定供试 在已知根瘤 种、属中的系统发
育位置,结果表明供试29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与中华根瘤菌属S.fredii和
S.xinfiangensis都很靠近。供试23株慢生型大豆根瘤 也位于慢生型根瘤 属和
B.japonicum与B.1iaon#19ensis聚在一块。其中BAI与丑liaoningensis的16S rDNA
序列只有2个碱基的差异。
IGS PCK-RFLP、RAPD和REP.ERIC.PCR均能有效地区分快、慢生型大豆根
瘤 ,而且都表现了明显的种内多样性、并可据此将他们细分成不同的亚群。就分
辨力水平高低而言。RAPD和REP.ERIC的分辨力较高。IGS PCR-RFLP揭示 株
与宿主植物的相关性,而RAPD和REP.ERIC-PCR则表明 株与地理来源的关系
更为密切。几种分类方法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这表明在分类研究中多种
方法结合使用的必要性。
DNA-DNA杂交试验和以上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将29株供试快
生型大豆根瘤 归入费氏中华根瘤 中,将23株慢生型大豆根瘤 则归入大豆慢
生根瘤菌种中。\,
J
关键词:大豆根瘤 16 R- - -
&堪n、世鎏:ERIc £g垦2全坠』型A,茹崆多样性系统发育
ABSTRACT
Fifty.two soyrbean rhizobia isolated from root nodules of 9 soybean cultivars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even different sites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host specificity,16S rDNA PCR—R_FLP,16S rDNA IGS
文档评论(0)